[1] Duplessy J C, Overpeck J. The PAGES/CLIVAR Intersection-Providing paleoclimatic perspective needed to understand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Coordinated research objectives of the IGBP and WCRP programs. Venice, Italy, 1994. [2] 满志敏.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 21. [3] Bradley R S. High Resolution Record of Past Climate from Monsoon Asia, The Last 2000 Years and Beyond, Recommendations for Research. PAGES Workshop Report, Series 93-1, 1993.1-24. [4] 郑景云, 郝志新, 葛全胜. 山东1736 年以来逐季降水重建及其初步分析.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4, 9(4): 551-566. [5] 葛全胜, 郭熙凤, 郑景云, 等. 1736 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梅雨变化. 科学通报, 2007, 52(23): 2792-2797. [6] 郝志新, 郑景云, 葛全胜. 1736 年以来西安气候变化与农业收成的相关性分析. 地理学报, 2003, 58(5): 735-742. [7] 郑景云, 郝志新, 葛全胜. 黄河中下游地区过去300 年降水变化.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05, 35(8): 765-774. [8]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灾害分布图集. 北京: 地图出版社, 1981. [9] 张德二, 刘传志.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续补(1980-1992 年). 气象, 1993, 19(11): 41-45. [10] 张德二, 李小泉, 梁有叶.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的再续补(1993-2000 年). 应用气象学报, 2003, 14(3): 379-388 [11] 白虎志. 中国西北地区近500 年旱涝分布图集(1470-2008).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0. [12] 张汉雄. 黄土高原的暴雨特性及其分布规律. 地理学报, 1983, 38(4): 416-424. [13] 赵宗慈. 黄河流域旱涝物理机制模拟与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1990, (1): 415-421. [14] 吴祥定, 钮仲勋, 王守春.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与水沙变化.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4: 1-169. [15] 叶青超. 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动规律研究.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223. [16] 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 [17]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山西卷编纂委员会.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山西卷.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18] 张德二.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4. [19] 凤凰出版社. 行水金鉴, 续行水金鉴(附分类索引).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1. [20]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 再续行水金鉴.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21] 龚高法, 张丕远, 吴祥定, 等.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 46-52. [22] 张丕远. 中国历史气候变化.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197-282, 389. [23] 张德二. 重建五百年气候序列的方法及其可靠性. 见: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气象科学技术集刊(四).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3: 17-26. [24] 朱志超, 刘燕燕, 范天瑜. 东湖水质状况的面积加权法评价分析.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 29(1): 67-68. [25] 邓自旺, 尤卫红, 林振山. 小波变换在全球气候多时间尺度变换分析中的应用.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7, 20(4): 505-510. [26] 匡正, 季仲贞, 林一骅. 华北降水时间序列资料的小波分析.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 5(3): 312-317. [27] 杨梅学, 姚檀栋. 小波气候突变的检测: 应用范围及应注意的问题.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3, 23(4): 73-76. [28] 许月卿, 李双成, 蔡运龙. 基于小波分析的河北平原降水变化规律研究.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04, 34(12): 1176-1183. [29] 邵晓梅, 许月卿, 严昌荣. 黄河流域降水序列变化的小波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42(4): 503-509. [30] 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19. [31] 王文圣, 丁晶, 向红莲. 小波分析在水文学中的应用研究及展望. 水科学进展, 2002, 13(4): 515-520. [32] 符淙斌. 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 大气科学, 1992, 16(4): 482-493. [33] Jiang J M, You X T. Where and when did an abrupt climatic change occur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43 year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1996, 55: 33-39. [34] 魏风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预测技术.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49-50, 63-65. [35] Nagovitsyn, Yu A. A nonlinear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solar cyclicity and prospects for reconstructing the solar activity in the past. Astronomy Letters, 1997, 23:742. [36] Richard B, Stothers. The Great Tambora eruption in 1815 and its aftermath. Science, 1984, 224(4654): 1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