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捷, 都金康, 周寅康, 等. 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 地理学报, 1999, 54(4): 357-364. [2] 保继刚, 郑海燕, 戴光全. 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 地理学报, 2002, 52(2): 96-106. [3] 牛亚菲. 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研究. 地理学报, 1996, 51(1): 80-87. [4] 章锦河, 张捷, 李娜, 等. 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 地理研究, 2005, 24(2): 293-303. [5] 吴晋峰, 包浩生. 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地理科学, 2002,22(1): 96-101. [6] 保继刚. 引力模型在游客预测中的应用.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2, 31(4): 133-136. [7] 宣国富, 陆林, 汪德根, 等. 三亚市旅游客流空间特性研究. 地理研究, 2004, 23(1): 115-124. [8] 吕丽, 曾琪洁, 陆林.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 地理科学, 2012, 32(2): 186-192. [9] Bowden J.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flows in China. Tourism Geographies, 2003, 5(3): 57-279. [10] 杨兴柱, 顾朝林, 王群. 旅游流驱动力系统分析. 地理研究, 2011, 30(1): 23-36. [11] 陆林. 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 地理学报, 1996, 51(4): 315-321. [12] 王铮, 周嵬, 李山, 等. 基于铁路廊道的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市场域分析. 地理学报, 2001, 56(2): 206-213. [13] Williams A V, Zelinsky W. On Some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Flows. Economir Geographer 1970, 45(4): 549-567. [14] Hanink D M, Stutts M. Spatial demand for national battlefield park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3): 707-719. [15] 杨新军, 马晓龙. 大西安旅游圈: 国内旅游客源空间分析与构建. 地理研究, 2004, 23(5): 695-704. [16] Wu B H, Cai L P. Spatial Modeling: Suburban leisure in Shanghai.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33(1): 179-198. [17] 吴必虎. 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 地理学报, 1994, 49(2): 117-127. [18] 吴必虎, 唐俊雅, 黄安民, 等. 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 地理学报, 1997, 52(2): 97-103. [19] 刘泽华, Haitao Li, 史春云, 等. 短期旅游流时间分布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响应. 地理学报, 2010, 65(12): 1624-1632. [20] 郭晓东, 肖星, 房亮. 新休假制度对国内旅游流时空结构及旅游开发的影响分析. 旅游学刊, 2008, 23(5): 38-41. [21] 杨兴柱, 顾朝林, 王群. 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 地理学报, 2007, 62(6): 609-620. [22] 张捷, 都金康, 周寅康, 等. 观光旅游地客流时间分布特性的比较研究. 地理科学, 1999, 19(1): 49-54. [23] 陆林. 山岳风景区客流研究. 地理学报, 1994, 49(3): 236-246. [24] 陆林, 宣国富, 章锦河, 等. 海滨型与山岳型旅游地客流季节性比较. 地理学报, 2002, 57(6): 731-740. [25] 卢松, 陆林, 王莉等. 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地理科学, 2004, 24(2): 250-256. [26] 钟静, 张捷, 李东和, 等. 历史文化村镇旅游流季节性特征比较研究. 人文地理, 2007, 22(4): 68-71. [27] 张朝枝, 保继刚. 休假制度对遗产旅游地客流的影响. 地理研究, 2007, 26(6): 1295-1303. [28]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修订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54-55. [29] 吴泓, 顾朝林, 马荣华, 等. 江苏省国内旅游结构特征研究. 地理科学, 2003, 23(6): 755-761. [30] Smith S L J. Tourism Analysis: A Handbook (Second Edition). Longman 1995, 209-211. [31] Smith S L J. Recreation Geography. London &N. Y. : Longman, 1983, 29-32. [32] Crampon L J. A new technique to analyze tourist.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1966, 30(2): 27-31. [33] 张凌云. 旅游地引力模型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地理研究, 1989, 8(1): 76-87. [34] 保继刚. 北京市国内游客预测模式. 青年地理学家, 1986, 2(4): 27-32. [35] 李山, 王铮, 钟章奇. 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及其应用. 地理学报, 2012, 67(4): 526-5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