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 2013, Vol. 32 ›› Issue (9): 1747-1760.doi: 10.11821/dlyj201309016
张维亚1,2, 陶卓民1, 蔡碧凡1, 魏鸿雁1
收稿日期:
2012-06-21
修回日期:
2013-03-23
出版日期:
2013-09-10
发布日期:
2013-09-10
通讯作者:
陶卓民(1963-),男,江苏苏州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济与市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E-mail:taozm@tom.com
作者简介:
张维亚(1976-),男,江苏灌云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地理、旅游文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E-mail:zhangweiya@jit.edu.cn
基金资助:
ZHANG Weiya1,2, TAO Zhuomin1, CAI Bifan1, WEI Hongyan1
Received:
2012-06-21
Revised:
2013-03-23
Online:
2013-09-10
Published:
2013-09-10
摘要: 遗产地网站的旅游研究关注网站的设计和游客的行为,网站与游客之间的交流路径研究相对空白。针对此,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双中介沟通路径模型,探讨遗产旅游地网站与游客之间沟通交流程序。研究发现:①网站设计、网站信息、网站感知、遗产地感知、网站态度、后遗产地态度和旅游意向是模型的结构因子。②遗产地网站与游客之间存在双路径沟通,涉入因子影响游客路径选择。③对于不同涉入人群,网站设计和信息质量对网站感知和遗产地感知的影响不同。④遗产地营销商需要根据游客的涉入度制定相应的网络营销策略。
张维亚, 陶卓民, 蔡碧凡, 魏鸿雁.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遗产旅游地网站营销路径——以中国世界遗产地官方网站为例[J]. 地理研究, 2013, 32(9): 1747-1760.
ZHANG Weiya, TAO Zhuomin, CAI Bifan, WEI Hongyan. Study on heritage websites’persuasive route based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A case study of Chinese world heritage official website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9): 1747-1760.
[1] Walle A H. Tourism and the Internet: Opportunities for direct marketing.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6, 30(1): 333-340. [2] 路紫, 白翠玲. 旅游网站的性能及其发展态势. 地球信息科学, 2001(1): 63-66. [3] Cano V, Prentice R. Opportunities for endearment to place through electronic‘visiting’: WWW homepages and the tourism promotion of Scotland. Tourism Management, 1998, 19(1): 67-73. [4] Tang L, Jang S. Tourism information trust as a bridge between information value and satisfac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Tourism Analysis, 2008, 13(5): 565-578. [5] 张捷, 刘泽华, 解杼, 等. 中文旅游网站的空间类型及发展战略研究. 地理科学, 2004, 24(4): 493-499. [6] 白翠玲, 路紫, 董志良. 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问题及对策.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27, (1): 99-102. [7] Bonn M A, Furr H L, Susskind A M. Predicting a behavioral profile for pleasure travelers on the basis of Internet us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9, 30(1): 333-340. [8] Kaplanidou K, Vogt C.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destination travel intentions as a function of web site featur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6, 45(2): 204-216. [9] 王维祝, 于伟. 旅游景区网站功能对信息受众行为意向影响机制分析: 一项基于学生旅游者的实证研究. 旅游学刊, 2010, 24(10): 52-56. [10] 谢礼珊, 彭家敏, 王帅. 旅游预订网站顾客所感知的关系利益对顾客忠诚感的影响: 兼论替代者吸引力的调节作用. 旅游科学, 2009, 23(10): 50-58. [11] 路紫, 李晓楠, 杨小彦, 等. 基于旅游网站交互功能的访问者行为多时间维度研究. 经济地理, 2010, 30(12); 2100-2103. [12] 吴小根, 杜莹莹. 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形成机理与实证: 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11, 30(9): 1554-1565. [13] 汪芳, 严琳, 熊忻恺, 等. 基于游客认知的历史地段城市记忆研究: 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地段为例. 地理学报, 2012, 67(4): 545-556. [14] Singh S N, Dalal N P. Web home pages as advertisement.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9, 42(8): 91-98. [15] Cabezudo R S, Arranz A M G, Cillan J G. Designing effective websit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user internet experience. Journal of Internet Commerce, 2008, 6(1): 35-60. [16] 周象贤, 孙鹏志. 网络广告的心理传播效果及其理论探讨.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5): 790-799. [17] 张永建, 史有春. 双面网络口碑信息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分析. 江苏科技信息, 2011(5): 26-27, 30. [18] Morosan C, Fesenmaire D R.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persuasive architecture of tourism websites: propositions and implication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07(6): 243-254. [19] Loda M D, Teichmann K, Zins A H. Destination websites' persuasive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 3(1): 70-80. [20] H S Doong, H C Wang, J G Fong. The effects of virtual product experience on changing consumers' first impression bia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09, (3): 111-121. [21] 柴海燕. 旅游地网络口碑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营销对策.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9(6): 104-107. [22] Tang L, Jang S, Morrison A. Dual-route communication of destination websites. 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 38-49. [23] Brown S P, Stayman D M.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attitude toward the ad: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2, 30(1): 7-27. [24] 黄劲松, 赵平, 陆奇斌. 品牌熟悉对广告过程中品牌态度改变的影响. 心理科学, 2006, 29(4): 970-972. [25] 李贞. 基于双中介影响模型的事业机会广告效果测评模型研究[D]. 广州: 中山大学, 2008: 46-65. [26] 田晶. 旅行社诚信对游客感知价值、满意度及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D]. 苏州: 苏州大学, 2006: 62-71. [27] 白文宇. 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及其在旅游度假区的应用案例分析[D].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 2007: 42-49. [28] 秦保立. 在线旅游预订服务的顾客价值、涉入与忠诚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07: 47-58. [29] 杜宗斌, 苏勤, 姜辽. 社区参与对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的中介效应: 以浙江安吉为例. 地理科学, 2012, 32(3): 329-335. [30] 程绍文, 张捷, 徐菲菲, 等. 自然旅游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期望与旅游影响感知对其旅游态度的影响: 对中国九寨沟 和英国NF国家公园的比较研究. 地理研究, 2010, 29(12): 2179-2188. [31]张宏梅, 陆林. 基于游客涉入的入境旅游者分类研究: 以桂林阳朔入境旅游者为例. 旅游学刊, 2011, 26(1): 38-44. [32] 金立印. 网络口碑信息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 一个实验研究. 经济管理, 2007, 29(22): 36-42. [33] 宋晓兵, 丛竹, 董大海. 网络口碑对消费者产品态度的影响机理研究. 管理学报, 2011, 8(4): 559-566. [34] 徐健, 刘子龙. 网上顾客虚拟社区参与对在线黏度和再购意愿的影响研究. 中国零售研究, 2011, (4): 41-50. [35] Harrington N G, Lane D R, Donohew L, et al. An extension of the activation model of information exposure: the addition of a cognitive variable to a model of attention. Media Psychology, 8(2): 139-164. [36] 杨孟丹. 音乐卷入度对广告效果的影响[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27-31. [37] 龙江智, 李恒云. 中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模式. 地理研究, 2012, 31(1): 155-168. [38] 邹宏霞, 罗芬, 向晶. 信息涉入差异对旅游目的地行前形象影响分析. 经济地理, 2010, 30(8): 1395-1399. [39] 聂莉. 基于涉入理论的旅游虚拟社区成员购买行为研究[D]. 广州: 暨南大学, 2011: 15-21. [40] Huizingh E K R E. The content and design of web sites: an empirical study.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7(3): 123-134. [41] 郭晶晶, 侯志强. 政府旅游网站与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研究: 以周庄旅游网为例.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7(2): 73-77. [42] Parets R T. Getting the word out: profiting from smart Internet marketing isn't just for the big boys. Lodging Magazine, 2002, (8): 37-38. [43] 金小丽. 德国功能目的论对外宣文本汉译英的指导作用[D]. 厦门: 厦门大学, 2007: 23-39. [44] 齐莉娜, 张毅, 田原, 等. 基于指称理论的旅游景区网站链接动机分析: 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10, 46(3): 487-495. [45] 李敏, 张捷, 董雪旺, 等. 目的地特殊自然灾害后游客的认知研究: 以“5.12”汶川地震后的九寨沟为例. 地理学报, 2011, 66(12): 1695-1706. [46] 汪侠, 甄峰, 吴小根, 等. 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驱动因素: 以广西阳朔县为例. 地理研究, 2010, 29(5): 841-851. |
[1] | 谢玉欢, 贺灿飞. 地方集群网络、信息溢出效应与中国ICT产品出口地理网络扩张[J]. 地理研究, 2021, 40(3): 689-707. |
[2] | 姚作林, 金凤君, 陈卓. 全球产业转移与GVC区域竞争——基于中国与中南半岛四国的分析[J]. 地理研究, 2021, 40(2): 326-342. |
[3] | 刘桂芳, 诸云强, 关瑞敏, 冯亚飞, 刘情, 夏梦琳, 张亚星, 卢鹤立. 大数据时代中国气候变化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 地理研究, 2021, 40(2): 571-582. |
[4] | 钱肖颖, 孙斌栋. 基于城际创业投资联系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和组织模式[J]. 地理研究, 2021, 40(2): 419-430. |
[5] | 周佳宁, 邹伟, 秦富仓. 等值化理念下中国城乡融合多维审视及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8): 1836-1851. |
[6] | 李艳, 孙阳, 姚士谋. 基于财富中国500强企业的中国城市群城市网络联系分析[J]. 地理研究, 2020, 39(7): 1548-1564. |
[7] | 刘振, 戚伟, 齐宏纲, 刘盛和. 1990—2015年中国县市尺度人口收缩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7): 1565-1579. |
[8] | 张博胜, 杨子生. 中国城镇化的农村减贫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 地理研究, 2020, 39(7): 1592-1608. |
[9] | 宁志中, 王婷, 杨雪春. 2001年以来中国旅游景区时空格局演变与景区群形成[J]. 地理研究, 2020, 39(7): 1654-1666. |
[10] | 杨帆, 何凡能, 李美娇. 中国西部地区历史草地面积重建的方法——以甘宁青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20, 39(7): 1667-1679. |
[11] | 李娜, 伍世代. FDI技术转化及制造业集聚创新空间响应[J]. 地理研究, 2020, 39(6): 1311-1328. |
[12] | 于婷婷, 左冰, 宋玉祥, 吴媛媛. 中国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市的实证证据[J]. 地理研究, 2020, 39(6): 1357-1369. |
[13] | 童春阳, 周扬. 中国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工作成效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5): 1128-1138. |
[14] | 刘逸. 关系经济地理的研究脉络与中国实践理论创新[J]. 地理研究, 2020, 39(5): 1005-1017. |
[15] | 李一飞, 王开泳, 王甫园. 县市分等方法及中国县市等第特征的分异规律[J]. 地理研究, 2020, 39(4): 772-7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