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顾朝林. 城市化的国际研究. 城市规划, 2003, 27(6): 19-24.
[2] Roger C K Chan, Yao S M. 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in China: Pattern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GeoJournal, 1999, 49: 269-277.
[3] Ebanks G E, Cheng C. China: A unique urbanization model. Asia-Pacific Popul. J., 1990, 5(3): 29-50.
[4] Zhang L, Simon X B Zhao. Re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under-urbanization: A systemic perspective.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3, 27: 459-483.
[5] 姚士谋, 陆大道, 王聪, 等. 中国城镇化需要综合性的科学思维: 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方式. 地理研究, 2011, 30(11): 1947-1955.
[6] Kevin HL Zhang, Song S F.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analyses.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3, 14: 386-400.
[7] 宁越敏. 新城市化进程-90 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 地理学报, 1998, 53(5): 470-477.
[8] 吴莉娅. 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 地理科学, 2006, 26(5): 529-535.
[9] 周一星, 曹广忠. 改革开放20 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 城市规划, 1999, 23(12): 8-13.
[10] 吴传均. 中国经济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185-221.
[11] 崔功豪, 马润潮. 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 地理学报, 1999, 54(3): 106-115.
[12] 蔡建明. 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1997, 16(2): 9-14.
[13] 李迅, 许顺才, 朱文华, 等. 21 世纪初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态势与对策的探讨. 城市规划汇刊, 2000, (4): 54-62.
[14] 宁登. 21 世纪中国城市化机制研究. 城市规划汇刊, 2000, (3): 41-46.
[15] 薛凤旋, 杨春. 外资: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 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 地理学报, 1997, 52(3): 193-206.
[16] 陈波翀, 郝寿义, 杨兴宪.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 地理学报, 2004, 59(6): 1068-1075.
[17] 国家统计局设管司. 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http://www.stats.gov.cn/tjbz/t20061018_402603208.htm. 2008.
[18] 陈明星, 陆大道, 张华.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 地理学报, 2009, 64(4): 387-398.
[19] 胡鞍钢. 北大荒之路(1947-2047): 从落伍者到领先者. 高层视野, 2010, (10): 8-26.
[20] 韩乃寅, 刘树正, 徐维新. 黑龙江垦区发展简史. 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2. 14-163.
[21] 欧向军, 甄峰, 秦永东, 等. 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 地理研究, 2008, 27(5): 993-1002.
[22] 宣国富, 徐建刚, 赵静. 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3): 47-51.
[23] 乔家君. 改进的熵值法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中的应用. 资源科学, 2004, 26(1): 113-119.
[24] 吴培玉, 王和平, 刘玉梅. 对黑龙江垦区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 农场经济管理, 1998, (3): 36-38.
[25] 刘罗曼. 用主成分回归分析解决回归模型中复共线性问题.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8, 26(1): 42-44.
[26] 隋凤富. 坚持科学发展实施跨越工程全面开创垦区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农场经济管理, 2008, (6): 4-9.
[27] 隋凤富. 抓城、强工、带农: 关于构建黑龙江垦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思考. 农场经济管理, 2009, (1): 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