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 2013, Vol. 32 ›› Issue (12): 2281-2291.doi: 10.11821/dlyj201312022
边雪, 陈昊宇, 曹广忠*
收稿日期:
2013-05-25
修回日期:
2013-09-17
出版日期:
2013-12-10
发布日期:
2013-12-10
通讯作者:
曹广忠(1969- ),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E-mail:caogzh@urban.pku.edu.cn
作者简介:
边雪(1986- ),女,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E-mail:bianxue1112@gmail.com
基金资助:
BIAN Xue, CHEN Haoyu, CAO Guangzhong*
Received:
2013-05-25
Revised:
2013-09-17
Online:
2013-12-10
Published:
2013-12-10
摘要: 从人口城镇化、产业非农化、用地城镇化进程的相对关系角度,在三角模型中将城镇化的协调关系模式划分为六种类型。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六种关系模式在空间上临近、时间上趋同。从长期均衡结果看,各县市城镇化关系模式的差异主要源于自然条件、行政区设置等固有条件,城镇化模式的多样性并存未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别。从短期时序变动来看,在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主导驱动力形式下的确存在效率差异,现阶段长三角地区用地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高度吻合。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对各维度进程的不匹配现象予以关注,有助于认识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边雪, 陈昊宇, 曹广忠. 基于人口、产业和用地结构关系的城镇化模式类型及演进特征——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3, 32(12): 2281-2291.
BIAN Xue, CHEN Haoyu, CAO Guangzhong. Pattern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12): 2281-2291.
[1] Lewis W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54, 22: 139-191. [2] Heikkila E J. Three questions regarding urbaniz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07, 27 (1): 65-81. [3] Song F, Timberlake M. Chinese urbanization, state policy, and the world economy.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1996, 18 (3): 285-306. [4] Bradshaw Y W, Fraser E. City siz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hina: New empirical evide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9, 54(6): 986-1003. [5] 李迎生. 关于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模式的探讨. 社会学研究, 1988, (2): 36-44. [6] 沈建法. 中国城市化趋势、模式与战略对策.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89, 8(3): 24-26. [7] 周一星. 论中国城市发展的规模政策. 管理世界, 1992, (6): 166-171. [8] 赵新平, 周一星. 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2): 132-138. [9] 周一星, 于艇. 对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讨论. 城市规划, 1988, (3): 33-36. [10] 冯云廷. 两种城市化模式的对接与融合. 中国软科学, 2005, (6): 86-95. [11] 管益忻. "龙港模式": 中国城市化的第三条道路. 城市问题, 1989, (3): 31-32. [12] 辜胜阻, 朱农. 中国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区域发展模式. 中国人口科学, 1993, (1): 7-16. [13] 崔功豪, 马润潮. 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 地理学报, 1999, 54(2): 106-115. [14] 薛凤旋, 杨春. 外资: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 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 地理学报, 1997, 52(3): 193-206. [15] 许学强, 叶嘉安, 张蓉. 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及其对城镇体系的影响. 地理研究, 1995, 14(3): 1-13. [16] 曹广忠, 边雪, 刘涛. 基于人口、产业和用地结构的城镇化水平评估与解释: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11, 30 (12): 2139-2149. [17] 王定祥, 李伶俐. 城镇化、农地非农化与失地农民利益保护研究: 一个整体性视角与政策组合. 中国软科学, 2006, (10): 20-31. [18] Zhu Y. New Paths to Urbanization in China: Seeking More Balanced Patterns.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1999. [19] H 钱纳里, M 赛尔昆. 发展的格局: 1950-1970. 李小青, 译.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9. [20] Topel R. Labor Market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Netherland: Elsevier, 1999: 2943-2984. [21] Henderson V. Externaliti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97, 42 (3): 449-470. [22] 徐维祥, 唐根年, 陈秀君. 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经济地理, 2005, 25(6): 868-872. [23] 李秀彬. 对加速城镇化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核心学术问题的认识.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5): 1-5. [24] 张颖, 王群, 王万茂. 中国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2007, 21(2): 4-11. [25] 韦素琼, 陈健飞. 闽台建设用地变化与工业化耦合的对比分析. 地理研究, 2006, 25(1): 87-95. [26] Lin G C S, Ho S P S. The state, land system, and land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2005, 95(2): 411-436. [27] 胡伟艳, 张安录, 渠丽萍. 人口、就业与土地非农化的相互关系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5): 104-110. [28] 廖进中, 韩峰, 张文静, 等. 长株潭地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2): 30-36. [29] 龙开胜, 陈利根, 李明艳. 工业化、城市化对耕地数量变化影响差异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4): 579-583. [30] 王洋, 方创琳, 王振波. 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 地理研究, 2012, 31(7): 1306-1316. [31] 李国平. 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27(5): 6-11. [32] 徐梦洁, 刘洋, 孙雁, 等. 南京市土地利用系统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与关联.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6, (4): 25-27. [33] 李秀霞, 郑岩岩. 吉林省四平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变动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变动关系研究. 人口学刊, 2005, (5): 40-45. [34] 韦素琼, 陈健飞. 福建晋江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资源科学, 2004, 26(4): 111-118. [35] 刘涛, 曹广忠, 边雪, 等. 城镇化与工业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评价及规律性探讨. 人文地理, 2010, 25(6): 47-52. [36] 陈波翀, 郝寿义, 杨兴宪.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 地理学报, 2004, 59(6): 1068-1075. [37] Martin R. Roepke lecture in economic geography: Rethinking regional path dependence: Beyond lock-in to evolution.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86(1): 1-27. [38] Redfearn C L. Persistence in urban form: The long-run durability of employment centers in metropolitan area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9, 39(2): 224-232. [39]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3): 483. [40] 汪晖, 陶然. 论土地发展权转移与交易的"浙江模式": 制度起源、操作模式及其重要含义. 管理世界, 2009, (8): 39-52. [41] 汪晖, 陶然. 建设用地计划管理下的土地发展权转移与交易: 土地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浙江模式"及其全国含 义. 中国经贸导刊, 2009, (1): 27-28. |
[1] | 张博胜, 杨子生. 中国城镇化的农村减贫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 地理研究, 2020, 39(7): 1592-1608. |
[2] | 石磊, 陈乐一, 李玉双. 区域经济增长的同群效应——来自中国城市数据的经验证据[J]. 地理研究, 2020, 39(4): 853-864. |
[3] | 刘浩, 马琳, 李国平. 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4): 880-891. |
[4] | 李红波, 刘美豆, 胡晓亮, 陈晓华. 精明收缩视角下乡村人居空间变化特征及类型划分——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20, 39(4): 939-954. |
[5] | 张改素, 魏建飞, 丁志伟. 中国镇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综合水平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3): 627-650. |
[6] | 范擎宇, 杨山, 胡信. 耦合视角下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交互机制[J]. 地理研究, 2020, 39(2): 289-302. |
[7] | 马海涛, 卢硕, 张文忠.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创新的耦合过程与机理[J]. 地理研究, 2020, 39(2): 303-318. |
[8] | 王雪芹, 戚伟, 刘盛和. 中国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2): 319-336. |
[9] | 杨振, 张小雷, 李建刚, 雷军, 段祖亮. 中国地级单元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格局——基于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探析[J]. 地理研究, 2020, 39(1): 25-40. |
[10] | 丁建军,金宁波,贾武,易肖肖,王永明. 武陵山片区城镇化的农户生计响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3个典型乡镇355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 地理研究, 2019, 38(8): 2027-2043. |
[11] | 林赛南, 梁奇, 李志刚, 庞瑞秋. “家庭式迁移”对中小城市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以温州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7): 1640-1650. |
[12] | 谭雪兰, 安悦, 王振凯, 蒋凌霄, 陈晓红. 湖南省乡村贫困的影响因素及调控路径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 38(11): 2804-2815. |
[13] | 樊杰, 郭锐. 新型城镇化前置条件与驱动机制的重新认知[J]. 地理研究, 2019, 38(1): 3-12. |
[14] | 杨山, 杨虹霓, 季增民, 于璐璐.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居民生活圈的重组机制——以昆山群益社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1): 119-132. |
[15] | 方创琳. 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与重点方向[J]. 地理研究, 2019, 38(1): 13-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