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 2015, Vol. 34 ›› Issue (6): 1109-1124.doi: 10.11821/dlyj201506010
收稿日期:
2014-11-21
修回日期:
2015-03-09
出版日期:
2015-07-12
发布日期:
2015-07-12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周春山(1964- ),男,河南信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城市地理学等。E-mail:
基金资助:
Chunshan ZHOU1(), Renze LUO2(
), Dandan DAI1
Received:
2014-11-21
Revised:
2015-03-09
Online:
2015-07-12
Published:
2015-07-12
摘要:
首先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广州市2010年的居住空间结构与居住人口特征进行分析,提取出6个主因子并划分为9类居住区,得出广州市居住空间具有明显的分异性。然后与2000年的居住空间结构进行比较,归纳出广州市居住空间演变具有历史延续性、市场及政策因素影响突出、空间拓展与城市发展同步、整体居住空间呈现“圈层+扇形”融合发展等特征。根据不同的空间层次特征,概括出四种演变模式:中心区稳定发展模式、近郊区商品房拓展模式、远郊区糅合发展模式和特定区保障房镶嵌模式。探讨了广州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包括历史发展惯性、房地产发展带动、住房保障影响、城市规划引导等四个方面。最后结合国内其他大城市相关研究推导出转型期中国大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
周春山, 罗仁泽, 代丹丹. 2000-2010年广州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及机制分析[J]. 地理研究, 2015, 34(6): 1109-1124.
Chunshan ZHOU, Renze LUO, Dandan DAI. Evolu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residential spatial structure from 2000 to 2010 in Guangzhou[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6): 1109-1124.
表1
2010年和2000年广州市居住空间结构分析所选取的变量"
变量类型 | 2010年居住空间结构 | 2000年居住空间结构 | |||
---|---|---|---|---|---|
变量 | 数目(个) | 变量 | 数目(个) | ||
一、住房用途 | 功能用途 | 3 | - | - | |
二、住房条件 | 住房面积 | 8 | 住房面积 | 8 | |
住房间数 | 5 | - | - | ||
住房层数 | 5 | 住房层数 | 3 | ||
承重结构 | 4 | - | - | ||
三、住房年代 | 建设时间 | 7 | 建设时间 | 18 | |
四、住房设备 | 厨房设备 | 3 | 厨房设备 | 3 | |
炊事燃料 | 5 | 炊事燃料 | 5 | ||
饮用水源 | 2 | 饮用水源 | 2 | ||
洗浴设备 | 4 | 洗浴设备 | 4 | ||
厕所设备 | 5 | 厕所设备 | 5 | ||
五、住房来源 | 来源模式 | 8 | 来源模式 | 6 | |
六、住房费用 | - | - | 构建住房费用 | 9 | |
租赁住房费用 | 8 | 租赁住房费用 | 9 | ||
合计 | 67 | - | 72 |
表2
2010年广州市居住空间结构主因子"
序号 | 特征值 | 贡献率 | 因子名称 | 因子得分高的街镇反映居住特征 | 得分分布 |
---|---|---|---|---|---|
1 | 15.151 | 21.958 | 自建 住房 | 住房面积大且住房间数多,楼层以低层为主,承重结构较为老式且住房设备较为落后,以自建住房居多 | 外围郊区的建制镇得分较高,中心城区得分普遍较低 |
2 | 10.846 | 15.719 | 房改 住房 | 住房建筑面积和住房间数都处于中等水平,楼层多以中层为主,建设年代集中于20世纪70-80年代之间,住房设备一般,来源方式包括购买原公有住房和二手房,租房费用较高 | 旧城外围得分较高,外围郊区得分较低 |
3 | 8.326 | 12.067 | 1949年前 老房 | 住房建筑面积狭小且主要为砖木结构的破旧住房,建设年代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住房设备差且租房费用低 | 旧城核心区得分最高,旧城外的新区得分普遍较低 |
4 | 4.913 | 7.121 | 商品 住房 | 住房建筑面积和户型都比较大,多为高层建筑,住房设备好,以商品房为主,租房费用高 | 天河区、番禺区和珠江沿岸一带得分较高,外围郊区的建制镇得分较低 |
5 | 3.585 | 5.196 | 集体 住房 | 住房设备一般没有独立设置,住房来源方式以其他类型居多并且租金适中 | 龙洞、五山和小谷围等三个街道得分最高,外围郊区的一些建制镇得分也较高,中心城区以及番禺等近郊区地方得分较低 |
6 | 2.593 | 3.759 | 兼顾生产功能住房 | 住房用途除居住以外,还具有生产功能,大多数住房都在20世纪90年代建成,租房费用在中上水平 | 外围郊区的建制镇得分较高,中心城区得分较低 |
表3
2010年广州市居住空间类型区"
居住类型区 | 空间区位 | 主要特征 |
---|---|---|
I 1949年前 老房区 | 位于旧城核心区,属于最内围的一个居住区,包括越秀和荔湾两个老区的部分街道 | 以1949年前老房为主,住房设备等条件较差,人均住房面积小 |
II 改革前 政府公房区 | 紧靠旧城核心区外围,包括越秀、荔湾和海珠等一些街道 | 改革前建设的公有住房数量仍较多,主要为了满足低收入家庭居住需求,整体居住水平随时代的发展已经变得较差 |
III 20世纪80年代 企业公房区 | 属于这一居住类型区的街道较少,主要位于荔湾区,并有个别海珠区的街道 | 以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工人住房为主,在早期的工业集聚区周围发展起来,具有明显的配套指向性,住房水平一般 |
IV 20世纪90年代 房改房区 | 主要分布于越秀区东部,原东山区一带 | 属于住房制度改革以后特有的居住类型区,单位将原有公房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职工,住房水平处于中等 |
V 20世纪90年代 商品房区 | 集中在天河和番禺两区 | 20世纪90年代商品房居多,住房设备条件较好,住房层数多在7层以上,人均住房面积属中上水平 |
VI 2000年以后 商品房区 | 分布的区域较为广阔,包括海珠、白云、番禺、黄埔、萝岗等区的街镇 | 属于典型的新式居住区,住房面积处于高水平,住房设备好且独立使用程度高,楼层大多在10层以上 |
VII 2000年以后 保障房区 | 范围较小,只有7个街道,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外围 | 受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影响较大,住房区位偏远,住房水平较好,但缺乏持续的维护支持,导致住房衰败速度较快 |
VIII 商品房和 自建房混合区 | 位于远郊区,主要包括花都、南沙等地区的街镇 | 原属于自建房区,后因房地产的发展而成为商品房和自建房的混合区,整体的住房水平参差 |
IX 自建房区 | 分布于外围的远郊区 | 居住类型仍是以自建房占多,住房水平因建设年代不同而差异较大 |
表4
2010年广州市居住人口类型区"
居住人口类型区 | 空间区位 | 主要特征 |
---|---|---|
A 混合人口聚集区 | 主要位于旧城区 | 中老年人口居多,人口学历差异大,生活来源方式多样化,除劳动收入以外,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也较为突出, 职业以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服务人员为主 |
B 党政及高级职员聚集区 | 紧靠旧城区外围 | 以带有小孩的家庭为主,学历一般较高,职业以党政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居多 |
C 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聚集区 | 位于中心城区内缘及城市近郊区 | 带有小孩的家庭居多,学历也较高,职业以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一般管理人员为主 |
D 普通工人聚集区 | 位于近郊区外围 | 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学历水平一般,生活来源主要为劳动收入,生产、运输、服务等一线工人多 |
E 底层工人及农村人口聚集区 | 分布于市区外围,主要是远郊区 | 青少年人口较多,学历普遍较低,生活来源依靠劳动收入和最低生活保障金,从事第一产业和生产运输业的人居多 |
表5
2010年广州市居住人口空间结构和居住空间结构重合街镇数量"
居住空间结构 | 居住人口空间结构(个) | |||||
---|---|---|---|---|---|---|
A混合人口聚集区 | B党政及高级职员聚集区 | C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聚集区 | D普通工人聚集区 | E底层工人及农村人口聚集区 | 合计 | |
I 1949年前老房区 | 9 | 1 | 0 | 0 | 0 | 10 |
II 改革前政府公房区 | 9 | 0 | 0 | 0 | 0 | 9 |
III 20世纪80年代企业公房区 | 2 | 3 | 0 | 3 | 0 | 8 |
IV 20世纪90年代房改房区 | 5 | 10 | 0 | 0 | 0 | 15 |
V 20世纪90年代商品房区 | 0 | 7 | 6 | 0 | 0 | 13 |
VI 2000年以后商品房区 | 3 | 3 | 36 | 15 | 2 | 59 |
VII 2000年以后保障房区 | 0 | 2 | 3 | 1 | 0 | 6 |
VIII 商品房和自建房区 | 0 | 0 | 4 | 1 | 13 | 18 |
IX 自建房区 | 0 | 0 | 0 | 0 | 10 | 10 |
合计 | 28 | 26 | 49 | 20 | 25 | 148 |
表6
2000年广州市居住空间结构主因子"
序号 | 因子名称 | 因子得分高的街镇反映居住特征 | 得分分布 |
---|---|---|---|
1 | 公有 住房 | 建设年代集中在20世纪50-80年代,人均居住面积适中,居住费用较低,以公有住房为主 | 中心城区得分较高,外围郊区得分较低 |
2 | 1949年前 老房 | 建设年代集中在建国以前,居住设备简陋,层数多在6层以下,人均居住面积狭小,居住费用低,大部分住户是租用公房 | 旧城核心区得分最高,外围郊区的一些建制镇得分也高,旧城外的新区得分较低 |
3 | 自建 住房 | 居住层数低,居住设备较差,大多数居住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建设,人均住房面积大,以自建住房为主 | 外围郊区的建制镇得分较高,中心城区得分较低 |
4 | 房改 住房 | 居住设备条件较好,居住层数一般在7层以上,大多居住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成,来源方式以购买原公有居住为主,人均居住面积适中,构建居住费用较低 | 旧城外围得分较高,外围郊区得分较低 |
5 | 商品 住房 | 居住设备条件好,居住层数高,人均居住面积处于中上水平,以购买商品房为主,居住费用高 | 天河区和番禺区得分最高,旧城区以及外围郊区得分较低 |
表7
2000年广州市居住类型区"
居住类型区 | 空间区位 | 主要特征 |
---|---|---|
I 1949年前老房区 | 位于旧城核心区 | 住房多为1949年前建成,设备较差,面积狭小 |
II 改革前政府公房区 | 紧靠旧城核心区外围 | 改革前政府公有住房较多,楼层较低,设备一般,租用公房的比重大 |
III 20世纪80年代企业公房区 | 主要位于荔湾区 | 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企业工人住房较多,住房水平处于中等 |
IV 20世纪90年代房改房区 | 主要分布于越秀区东部 | 住房制度改革产物,设备等条件较好,构建房费用较低 |
V 20世纪90年代商品房区 | 位于旧城区外围的新区 | 20世纪90年代商品房集中区,设备条件好,楼层高,面积较大 |
VIII 商品房和自建房混合区 | 位于中心城区外围 | 商品房与自建住房相混杂,住房水平差异较大 |
IX 自建房区 | 位于郊区 | 以郊区自建房为主,住房面积大但住房质量较差 |
[1] | Muth R F.Cities and Housing: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Urban Residential Land Us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9. |
[2] | Hall T, Barrett H. Urban Geography.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2011. |
[3] | Alonso W.Location and Land Use: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Land R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
[4] | Mills E S.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Urban Economy. Baltimore: John Hopkins Press, 1972. |
[5] | Michelson W. Environmental Choice, Human Behavior,Residential Satisfac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
[6] | Castells M.The Urban Question: A Marxist Approach. Canbridge: The MIT Press, 1977. |
[7] | Shapely P.The Politics of Housing: Power, Consumers and Urban Culture.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7. |
[8] | Kose S.Housing elderly people in Japan. Ageing International, 1997, 23(3):148-164. |
[9] | Demirkan H.Housing for the aging population. European Review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2007, 4(1): 33-38. |
[10] | Sharkey P.Spatial segmentation and the black middle cla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14, 119(4): 903-954. |
[11] | Pacione M.Models of urban land use structure in cities of the developed world. Geography, 2001, 86(2): 97-119. |
[12] | Monkkonen P.Housing finance reform and increasing socioeconomic segregation in Mexic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11, 36(4): 757-772. |
[13] | 孙斌栋, 吴雅菲.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城市规划, 2009, 33(6): 73-80. |
[Sun Bindong, Wu Yafei.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residential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hinese cities.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9, 33(6): 73-80.] | |
[14] | 许学强, 胡华颖, 叶嘉安. 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 地理学报, 1989, 44(4): 385-399. |
[Xu Xueqiang, Hu Huaying, Ye Jia-an.A factorial ecological study of social spatial structure in Guangzhou.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9, 44(4): 385-399.] | |
[15] | Li Siming, Hou Quan, Chen Susu, et al.Work, home, and market: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housing space in Guangzhou, China. Urban Geography, 2010, 31(4): 434-452. |
[16] | 冯建, 周一星. 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1982-2000). 地理研究, 2003, 22(4): 465-483. |
[Feng Jian, Zhou Yixing.The social spatial structure of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and its evolution(1982-2000).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3, 22(4): 465-483.] | |
[17] | 李志刚, 吴缚龙. 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地理学报, 2006, 61(2): 199-211. |
[Li Zhigang, Wu Fulong.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 transitional Shanghai.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61(2): 199-211.] | |
[18] | 吴启焰, 张京祥, 朱喜钢, 等. 现代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研究. 人文地理, 2002, 17(3): 26-31. |
[Wu Qiyan, Zhang Jingxiang, Zhu Xigang, et al.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urban 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 in China. Human Geography, 2002, 17(3): 26-31.] | |
[19] | 杨上广, 王春兰. 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学研究. 社会, 2006, 26(6): 117-211. |
[Yang Shangguang, Wang Chunlan.A sociological study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urban residential space in Shanghai. Society 2006, 26(2): 117-211.] | |
[20] | 邢兰芹, 王慧, 曹明明. 19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居住空间重构与分异. 城市规划, 2004, 28(6): 68-73. |
[Xing Lanqin, Wang Hui, Cao Mingming.Restructuring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residential areas in metropolitan Xi'an since the 1990S.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4, 28(6): 68-73.] | |
[21] | 周春山, 陈素素, 罗彦. 广州市建成区住房空间结构及其成因. 地理研究, 2005, 24(1): 77-88. |
[Zhou Chunshan, Chen Susu, Luo Yan.The housing spatial structures in Guangzhou urban built-up area and their causes' analysi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1): 77-88.] | |
[22] | 廖邦固, 徐建刚, 宣国富, 等. 1947-2000年上海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演变. 地理学报, 2008, 63(2): 195-206. |
[Liao Banggu, Xu Jiangang, Xuan Guofu, et al.Evolu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 structure in Shanghai central city based on land use:1947-2000.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63(2): 195-206.] | |
[23] | 宋伟轩, 吴启焰, 朱喜钢. 新时期南京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地理学报, 2010, 65(6): 685-694. |
[Song Weixuan, Wu Qiyan, Zhu Xigang.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 of Nanjing in the new period.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6): 685-694.] | |
[24] | 何邕健, 李楠, 董晓玉. 1990年以来天津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演变. 城市问题, 2006, (6): 65-69. |
[He Yongjian, Li Nan, Dong Xiaoyu.Evolu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 structure in Tianjin central city since the 1990s. Urban Problems, 2006, (6): 65-69.] | |
[25] | 周春山, 刘洋, 朱红. 转型时期广州市社会区分析. 地理学报, 2006, 61(10): 1046-1056. |
[Zhou Chunshan, Liu Yang, Zhu Hong.Analysis on social areas of Guangzhou city during the economicsystem transformation. ActaGeographicaSinica, 2006, 61(10): 1046-1056.] | |
[26] | 顾朝林, 克斯特洛德. 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 地理学报, 1997, 52(5): 385-393. |
[Gu Chaolin, Christian K.Social polarization and segregation phenomenon in Beiji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7, 52(5): 385-393.] | |
[27] | 张文忠. 城市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因子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3): 268-275. |
[Zhang Wenzhong.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rban residential location selection.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1, 20(3): 268-275.] | |
[28] | 李植斌. 我国城市住区空间结构变化的初步研究. 城市研究, 1998, (4): 54-57. |
[Li Zhibin.The initial research of evolution of Chinese urban residential area spatial structure. Urban Research, 1998, (4): 54-57.] |
[1] | 高枫, 李少英, 吴志峰, 吕帝江, 黄冠平, 刘小平. 广州市主城区共享单车骑行目的地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9, 38(12): 2859-2872. |
[2] | 张国俊, 王珏晗, 庄大昌. 广州市产业生态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J]. 地理研究, 2018, 37(6): 1070-1086. |
[3] | 周春山, 童新梅, 王珏晗, 赖舒琳. 2000-2010年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J]. 地理研究, 2018, 37(1): 103-118. |
[4] | 文雅, 龚建周, 胡银根, 胡志仁. 基于生态安全导向的城市空间扩展模拟与分析[J]. 地理研究, 2017, 36(3): 518-528. |
[5] | 李少英, 吴志峰, 李碧莹, 刘轶伦, 陈晓越. 基于互联网房产数据的住宅容积率多尺度时空特征——以广州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6, 35(4): 770-780. |
[6] | 杨文越, 李涛, 曹小曙. 广州市社区出行低碳指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J]. 地理研究, 2015, 34(8): 1471-1480. |
[7] | 黄晓燕, 刘夏琼, 曹小曙. 广州市三个圈层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特征——以都府小区、南雅苑小区和丽江花园为例[J]. 地理研究, 2015, 34(4): 751-761. |
[8] | 吴箐, 程金屏, 钟式玉, 李宇. 基于不同主体的城镇人居环境要素需求特征——以广州市新塘镇为例[J]. 地理研究, 2013, 32(2): 307-316. |
[9] | 刘望保, 闫小培, 谢丽娟. 转型时期广州居民职住流动及其空间结构变化——基于3个年份的调查分析[J]. 地理研究, 2012, 31(9): 1685-1696. |
[10] | 千庆兰, 陈颖彪, 李雁, 莫星. 广州市物流企业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1, 30(7): 1254-1261. |
[11] | 陈忠暖, 刘燕婷, 王滔滔, 吕逸宏. 广州城市公园绿地投入与环境效益产出的分析——基于数据包络(DEA)方法的评价[J]. 地理研究, 2011, 30(5): 893-901. |
[12] | 高军波, 周春山, 王义民, 江海燕. 转型时期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析[J]. 地理研究, 2011, 30(3): 424-436. |
[13] | 祁新华, 程 煜, 陈 烈, 朱 宇.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规律——以广州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08, 27(2): 421-430. |
[14] | 周春山, 陈素素, 罗彦. 广州市建成区住房空间结构及其成因[J]. 地理研究, 2005, 24(1): 77-88. |
[15] | 丁健, 李林芳. 广州市居民的出境旅游行为[J]. 地理研究, 2004, 23(5): 705-7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