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 1992, Vol. 11 ›› Issue (3): 84-88.doi: 10.11821/yj1992030018
千怀遂, 李明霞
收稿日期:
1991-10-26
修回日期:
1992-04-20
出版日期:
1992-09-15
发布日期:
1992-09-15
基金资助:
Qian Huaisui, Li Mingxia
Received:
1991-10-26
Revised:
1992-04-20
Online:
1992-09-15
Published:
1992-09-15
摘要: 本文首先用统计方法,分析了秦岭—黄淮平原过渡带降水量和暴雨分布的特点,然后探讨了地形对降水过程的影响松制。
千怀遂, 李明霞. 秦岭—黄淮平原过渡带地形对降水影响*[J]. 地理研究, 1992, 11(3): 84-88.
Qian Huaisui, Li Mingxia. OROGRAPHIC INFLUENCE ON PRECIPITATION IN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QINLING MOUNTAIN RANGE AND HUANG-HUAI PLAI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92, 11(3): 84-88.
[1] | 彭海英, 史正涛, 童绍玉. 西双版纳地区雾的气候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8): 1907-1919. |
[2] | 程东亚, 李旭东. 贵州省乌江流域人口分布与地形的关系[J]. 地理研究, 2020, 39(6): 1427-1438. |
[3] | 刘怡媛, 李鹏, 肖池伟, 刘影, 饶滴滴. 老挝VIIRS活跃火的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特征[J]. 地理研究, 2020, 39(3): 749-760. |
[4] | 毛明策, 蔡新玲, 高茂盛. 基于植被分区的秦岭年降水分区验证及其年际变化[J]. 地理研究, 2020, 39(12): 2833-2841. |
[5] | 车存伟, 张明军, 王圣杰, 杜勤勤, 马转转, 孟鸿飞, 瞿德业.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兰州市南北两山土壤蒸发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研究, 2020, 39(11): 2537-2551. |
[6] | 邓海军, 郭斌, 曹永强, 陈忠升, 张余庆, 陈兴伟, 高路, 陈莹, 刘梅冰. 1961—2016年中国昼夜降水变化的时空格局[J]. 地理研究, 2020, 39(10): 2415-2426. |
[7] | 李双双, 孔锋, 韩鹭, 延军平, 汪成博, 武亚群. 陕北黄土高原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1): 140-151. |
[8] | 孙艺杰, 刘宪锋, 任志远, 李双双. 1960—2016年黄土高原多尺度干旱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9, 38(7): 1820-1832. |
[9] | 王晓利, 侯西勇. 1982—2014年中国沿海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J]. 地理研究, 2019, 38(4): 807-821. |
[10] | 侯光良, 许长军, 吕晨青, 陈琼, 兰措卓玛. 中全新世仰韶文化扩张的环境背景[J]. 地理研究, 2019, 38(2): 437-444. |
[11] | 刘梁美子, 占车生, 胡实, 董宇轩. 黔桂喀斯特山区植被变化及其地形效应[J]. 地理研究, 2018, 37(12): 2433-2446. |
[12] | 李全峰, 胡守庚, 瞿诗进. 1990-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特征[J]. 地理研究, 2017, 36(8): 1489-1502. |
[13] | 周建, 张凤荣, 徐艳, 高阳, 张佰林, 李超. 基于降水量与土壤类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及变化分析——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J]. 地理研究, 2017, 36(7): 1210-1222. |
[14] | 李侠祥, 张学珍, 张丽娟, 郑景云. 中国东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夏季降水影响的不稳定性研究[J]. 地理研究, 2017, 36(7): 1233-1244. |
[15] | 殷杰. 基于高精度地形表面模型的城市雨洪情景模拟与应急响应能力评价[J]. 地理研究, 2017, 36(6): 1138-11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