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生瑞, 王英杰, 鞠洪润, 钟林生. 中国陆地边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2): 414-429. |
[2] |
颜丙金, 张捷, 李莉, 卢韶婧, 郭永锐, 万基财, 朱建华, 肖潇, 唐弘久, 孙上茜. 元朝及以前书法景观文化遗产时空特征——基于《寰宇访碑录》及其补作数据库[J]. 地理研究, 2017, 36(5): 985-1000. |
[3] |
刘昌雪, 汪德根. 城市创意旅游资源空间效应及发展模式——以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6, 35(5): 977-991. |
[4] |
周睿, 钟林生, 刘家明. 乡村类世界遗产地的内涵及旅游利用[J]. 地理研究, 2015, 34(5): 991-1000. |
[5] |
钟章奇, 李山, 王铮, 闫丹, 刘华婷. 中国旅游业空间分异的ABS分析[J]. 地理研究, 2014, 33(8): 1427-1441. |
[6] |
李玏, 刘家明, 王润, 伍宇明. 北京市高尔夫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3, 32(10): 1937-1947. |
[7] |
程晓丽, 胡文海.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J]. 地理研究, 2012, 31(1): 169-177. |
[8] |
万绪才, 钟静, 丁敏. 基于资源和距离的旅游国际竞争潜力评价理论与实践[J]. 地理研究, 2011, 30(5): 827-834. |
[9] |
孙玉梅, 秦俊丽. 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J]. 地理研究, 2011, 30(5): 845-853. |
[10] |
任唤麟, 龚胜生, 周军. 晚明旅游资源类型结构与地域分布——以《三才图会·地理》与《名山胜记》为数据来源[J]. 地理研究, 2011, 30(3): 477-485. |
[11] |
付华,李俊彦. 内蒙古兴安盟旅游资源单体的特征与开发[J]. 地理研究, 2010, 29(3): 565-573. |
[12] |
陶卓民, 林妙花, 沙 润. 科技旅游资源分类及价值评价[J]. 地理研究, 2009, 28(2): 524-535. |
[13] |
汪 侠, 顾朝林, 刘晋媛, 梅 虎.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多层次灰色方法——以老子山风景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07, 26(3): 625-635. |
[14] |
王建军, 李朝阳, 田明中.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J]. 地理研究, 2006, 25(3): 507-516. |
[15] |
庄大春, 邓祥征, 战金艳. 武陵源风景区环境质量评估[J]. 地理研究, 2004, 23(2): 192-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