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 1995, Vol. 14 ›› Issue (2): 35-40.doi: 10.11821/yj1995020005
李钜章
收稿日期:
1994-03-17
修回日期:
1995-02-16
出版日期:
1995-06-15
发布日期:
1995-06-15
基金资助:
Li Juzhang
Received:
1994-03-17
Revised:
1995-02-16
Online:
1995-06-15
Published:
1995-06-15
摘要: 运用对致灾因素及灾害发生机制的已有认识,根据50个历史的典型震例,建立地震烈度、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工农业产值等因素与反映灾害程度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估算模型;以减少灾害研究对历史资料的依赖.用两个历史震例检验模型,结果其精度满足宏观分析的要求.
PACS:
李钜章. 地震灾害宏观分析研究*[J]. 地理研究, 1995, 14(2): 35-40.
Li Juzhang. A STUDY ON THE MACROSCOPIC ANALYSIS OF EARTHQUAKE DISASTER[J].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95, 14(2): 35-40.
[1] | 刘媛媛, 王绍强, 王小博, 江东, N H Ravindranath, Atiq Rahman, Nyo Mar Htwe, Tartirose Vijitpan. 基于AHP_熵权法的孟印缅地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估[J]. 地理研究, 2020, 39(8): 1892-1906. |
[2] | 钱莉莉, 张捷, 郑春晖, 张宏磊, 郭永锐. 灾难地居民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意愿关系研究——以汶川地震北川老县城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4): 988-1002. |
[3] | 何蕾, 李国胜, 李阔, 张悦, 郭腾蛟. 珠江三角洲地区风暴潮灾害工程性适应的损益分析[J]. 地理研究, 2019, 38(2): 427-436. |
[4] | 翟晓燕, 郭良, 刘荣华, 张永勇, 王雅莉. 前期土壤湿度和降雨对小流域山洪预警指标的影响评估[J]. 地理研究, 2019, 38(12): 2957-2965. |
[5] | 史培军, 王季薇, 张钢锋, 孔锋, 王静爱. 透视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区划研究[J]. 地理研究, 2017, 36(8): 1401-1414. |
[6] | 王金伟, 张赛茵. 灾害纪念地的黑色旅游者:动机、类型化及其差异——以北川地震遗址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6, 35(8): 1576-1588. |
[7] | 王然, 连芳, 余瀚, 史培军, 王静爱. 基于孕灾环境的全球台风灾害链分类与区域特征分析[J]. 地理研究, 2016, 35(5): 836-850. |
[8] | 张果, 曾永明, 王群. “5 |
[9] | 张桂香, 霍治国, 吴立, 王慧芳, 杨建莹. 196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洪涝灾害时空变化[J]. 地理研究, 2015, 34(6): 1097-1108. |
[10] | 李双双, 杨赛霓, 刘宪锋, 刘焱序. 2008年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网络建模及演化机制研究[J]. 地理研究, 2015, 34(10): 1887-1896. |
[11] | 曹罗丹, 李加林, 叶持跃, 徐谅慧, 袁麒翔, 王明月, 马仁锋, 黄大鹏. 明清时期浙江沿海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J]. 地理研究, 2014, 33(9): 1778-1790. |
[12] | 倪晓娇, 南颖, 朱卫红, 崔允秀, 刘国明, 刘辰, 姚阔. 基于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的长白山地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J]. 地理研究, 2014, 33(7): 1348-1360. |
[13] | 张正涛, 高超, 刘青, 翟建青, 王艳君, 苏布达, 田红. 不同重现期下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J]. 地理研究, 2014, 33(7): 1361-1372. |
[14] | 苗德雨, 李有利, 吕胜华, 田建梅, 王怡然, 司苏沛. 山西中条山北麓断裂夏县段新构造运动[J]. 地理研究, 2014, 33(4): 665-673. |
[15] | 周彝馨, 吕唐军. 聚落形态演变与防洪功能变化的关系——以广东高要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4, 33(3): 439-4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