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超, 李学文, 许莹, 李德. 淮河流域蚌埠闸以上地区夏玉米生育阶段水分供需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 38(7): 1833-1846. |
[2] |
周宇建, 张永勇, 花瑞祥, 左其亭, 陈豪. 淮河中上游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识别[J]. 地理研究, 2016, 35(9): 1626-1636. |
[3] |
姚梦婷, 高超, 陆苗, 刘青, 胡春生. 1959-2008年淮河流域极端径流的强度和频率特征[J]. 地理研究, 2015, 34(8): 1535-1546. |
[4] |
张正涛, 高超, 刘青, 翟建青, 王艳君, 苏布达, 田红. 不同重现期下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J]. 地理研究, 2014, 33(7): 1361-1372. |
[5] |
高超, 张正涛, 陈实, 刘青. RCP4.5情景下淮河流域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模拟[J]. 地理研究, 2014, 33(3): 467-477. |
[6] |
周亮, 徐建刚. 大尺度流域水污染防治能力综合评估及动力因子分析——以淮河流域为例[J]. 地理研究, 2013, 32(10): 1792-1801. |
[7] |
王振波, 方创琳, 徐建刚, 吴茜薇. 淮河流域空间开发区划研究[J]. 地理研究, 2012, 31(8): 1387-1398. |
[8] |
郑伟, 韩秀珍, 王新, 黄大鹏, 李加林. 基于SSM/I数据的淮河流域洪涝监测分析[J]. 地理研究, 2012, 31(1): 45-52. |
[9] |
黄大鹏, 郑伟, 张人禾, 霍治国, 李加林, 彭顺风. 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J]. 地理研究, 2011, 30(3): 523-530. |
[10] |
盛绍学,石磊,刘家福,叶金印,刘荆. 沿淮湖泊洼地区域暴雨洪涝风险评估[J]. 地理研究, 2010, 29(3): 416-422. |
[11] |
章国材, 毕宝贵, 鲍媛媛, 廖要明. 2003年淮河流域强降水大尺度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J]. 地理研究, 2004, 23(6): 805-814. |
[12] |
汪美华, 谢强, 王红亚. 未来气候变化对淮河流域径流深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03, 22(1): 79-88. |
[13] |
周寅康, 王腊春, 许有鹏, 张捷. 淮河流域洪涝变化的耗散性[J]. 地理研究, 2000, 19(3): 277-282. |
[14] |
周寅康. 淮河流域洪涝特征初步研究[J]. 地理研究, 1996, 15(1): 2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