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宝明,金华,李诚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和发展
[J].经济地理,1994,14(3):89~96.
[2] 韩增林,尤飞.大连发展沿路经济带开发建设探讨
[J].中国软科学,1999,(11):84~86.
[3] 辽宁省交通厅.沈大高速公路后评价报告
[R].沈阳,1995.
[4] Wilson A G.Land2use/transport interaction models
[J]. Journal of transport economics and policy,32(.):3~21.
[5] 张复明.区域性交通枢纽及其腹地的城市化模式
[J].地理研究,2001,20(1):48~55.
[6] 刘继生,陈彦光.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
[J].地理研究,1999,18(2):171~177.
[7] 阎小培,郭建国,胡宇冰.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研究
[J].地理研究,1997,16(2):22~29.
[8] 高速公路与社会经济发展文集编辑委员会.高速公路与社会经济发展文集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9] 尤飞,韩增林.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形成演化机制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00,(5):99~103.
[10] 周起业,刘再兴,祝诚,等.区域经济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461~503.
[11] 万家佩,涂人猛.论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理论
[J].江汉论坛,1992(11):19~24.
[12] 涂人猛,周茂权.点轴理论与区域经济布局
[J].经济问题探索,1993(4):14~16.
[13] 韩增林,杨荫凯,张文尝.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
[J].地理科学,2000(4):295~300.
[14] 郭振淮,金陵,李丽萍.论产业密集带
[J].经济地理,1995,15(1):16.
[15] 郭振英,唐学军.腾飞之路
[C].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1~66.
[16] 武伟,宋迎昌.论铁路干线对沿线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
[J].经济地理,1997,17(1):92~96.
[17] 陈国阶.论焦柳铁路产业带的开发
[J].地域研究与开发,1989,(4):33~36.
[18] 费洪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68~74.
[19] 申金生,王意冈,王浣尘.区域经济系统交通运输间接效益的一种分析方法
[J].经济地理,1993,13(4):73~77.
[20] 巫东浩.高速公路产业带评价理论与方法
[J].中国软科学,1997,(1):108~110.
[21] 费洪平.产业带边界划分的理论与方法—胶济沿线产业带实例分析
[J].地理学报,1994,49(3):223
[22] 辽宁省交通厅.沈阳-山海关高速公路(锦州段)产业-经济带布局规划方法研究
[R].沈阳,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