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陕西土壤普查办公室.陕西土壤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41.
[2] 朱显谟.陕西太白山岩生植物和原始成土过程
[J].土壤学报,1963,11(1):1~9.
[3] 熊毅,李庆逵.中国土壤(第二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6.
[4] 常庆瑞,冯立孝,雷梅.太白山北坡基带土壤发生特性及系统分类
[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24(4):50~54.
[5] 常庆瑞,冯立孝,李岗,等.太白山北坡垂直带土壤发生特性和系统分类棕壤、暗棕壤
[A].现代土壤科学
[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1~5.
[6] 常庆瑞,李岗,朱永利.太白山北坡垂直带土壤发生特性与分类腐棕壤
[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23(4):69~73.
[7] 龚子同,陈志诚,骆国保,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参比
[J].土壤,1999,29(2):57~63.
[8] 夏正楷.太白山古冰川地貌与地质构造
[J].冰川冻土,1990,12(2):155~156.
[9] 朱志诚.秦岭植被的迁移
[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9(2):70~75.
[10] 聂树人.陕西自然地理
[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146.
[11] 毛政旦.论山地气候带和气候型
[J].地理研究.1989,8(3):21~29.
[12] 方正.秦岭太白山南北坡的植被垂直带谱
[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3,1(1/2):162~163.
[13] 王建让,张硕新.秦岭太白山高山灌丛群落研究
[J].植物生态与植物学学报,1990,14(2):172~176.
[14] 朱志诚.秦岭太白山区冰蚀原生裸地植被演替的初步探讨
[J].科学通报,#1997,42(..):.04.~.043.
[15] 朱志诚.秦岭太白山桦林的稳定性
[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1,9(2):169~175.
[16] 傅志军,郭俊理.太白山红桦林的初步研究
[J].植物生态学报,1994,18(3):260~261.
[17] 傅志军,郭俊理,张萍.秦岭太白山牛皮桦林的定量研究
[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3(1).48~52.
[1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研究协作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9] 张凤荣,马步洲,李连捷.土壤发生与分类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86~287.
[20] 罗贤安,李香兰.太白山山地土壤的腐殖质研究
[J].土壤学报,1979,16(4):339~350.
[21] 龚子同,陈志诚,史学正,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8.
[22] 龚子同.土壤分类的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A].土壤系统分类研究进展
[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6.
[2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研究协作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2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
[M].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253~254.
[25]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中国森林土壤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02.
[26] 雷梅,常庆瑞,冯立孝,陈同斌.太白山土壤特性及氧化铁发生学特征
[J].地理研究,200.,20(.):8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