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 2002, Vol. 21 ›› Issue (1): 54-60.doi: 10.11821/yj2002010007
张军涛1, 李哲2, 郑度2
收稿日期:
2001-07-02
修回日期:
2001-11-15
出版日期:
2002-02-15
发布日期:
2002-02-15
作者简介:
张军涛(1963-),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综合研究、区域经济与可 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30多篇,合作出版著作4部。E-mail:juntao.zhang@263.net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49731020)
ZHANG Jun-tao1, LI Zhe2, ZHENG Du2
Received:
2001-07-02
Revised:
2001-11-15
Online:
2002-02-15
Published:
2002-02-15
摘要:
中国东北农牧交错区属于环境变化的过渡区域和敏感区域 ,是最容易感受气候变化的地带之一。该文运用小波分析方法 ,对 5 0年代以来东北农牧交错区典型站点的温度和降水变化情景进行了分析 ,主要分析了其变化的多尺度特征和规律 ;区域和样地分析结果表明 ,降水与温度的时空变化是导致土地退化和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张军涛, 李哲, 郑度. 温度与降水变化的小波分析及其环境效应解释——以东北农牧交错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02, 21(1): 54-60.
ZHANG Jun-tao, LI Zhe, ZHENG Du. Wavelet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effect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2, 21(1): 54-60.
|
[1] | 周建, 张凤荣, 徐艳, 高阳, 张佰林, 李超. 基于降水量与土壤类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及变化分析——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J]. 地理研究, 2017, 36(7): 1210-1222. |
[2] | 赵丹阳, 佟连军, 仇方道, 郭付友. 松花江流域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J]. 地理研究, 2017, 36(1): 74-84. |
[3] | 徐芝英, 胡云锋, 甄霖, 庄大方. 基于小波的浙江省NDVI与自然—人文因子多尺度空间关联分析[J]. 地理研究, 2015, 34(3): 567-577. |
[4] | 李婷婷, 龙花楼. 山东省乡村转型发展时空格局[J]. 地理研究, 2014, 33(3): 490-500. |
[5] | 王菲, 董锁成, 毛琦梁. 中国工业结构演变及其环境效应时空分异[J]. 地理研究, 2014, 33(10): 1793-1806. |
[6] | 王菲,董锁成,毛琦梁. 中国工业结构演变及其环境效应时空分异[J]. 地理研究, 2014, 33(10): 1793-1806. |
[7] | 崔佳, 臧淑英. 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J]. 地理研究, 2013, 32(5): 848-856. |
[8] | 叶正伟, 许有鹏, 潘光波. 江淮下游汛期降水与ENSO冷暖事件的关系——以里下河腹部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3, 32(10): 1824-1832. |
[9] | 凌红波, 徐海量, 张青青. 新疆克里雅河源流区径流变化与气候因子关系的非线性分析[J]. 地理研究, 2012, 31(5): 792-802. |
[10] | 潘雅婧, 王仰麟, 彭建, 沈虹, 刘小茜. 基于小波与R/S方法的汉江中下游流域降水量时间序列分析[J]. 地理研究, 2012, 31(5): 811-820. |
[11] | 张华, 张勃, 赵传燕. 黑河上游多年基流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 地理研究, 2011, 30(8): 1421-1430. |
[12] | 蔺雪芹, 方创琳. 城市群工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效应——以武汉城市群为例[J]. 地理研究, 2010, 29(12): 2233-2242. |
[13] | 张勃,康淑媛,刘艳艳,王海军,王亚敏,戴声佩. 甘肃张掖市冬季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J]. 地理研究, 2010, 29(1): 137-144. |
[14] | 谢苗苗, 王仰麟, 李贵才, 常 青, 吴健生, 曾祥坤. 不同城市化阶段景观演变的热环境效应动态——以深圳西部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09, 28(4): 1085-1094. |
[15] | 姜晓艳, 刘树华, 马明敏, 张 菁, 宋 军. 东北地区近百年降水时间序列变化规律的小波分析[J]. 地理研究, 2009, 28(2): 354-3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