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振杰,郑斯中.自然灾害史料的信息化处理.灾害学,1989,(4):21~26.
[2] 苗长明,张季梅,郭建喜,等.历史文献气候资料的汉字信息化处理.见:吴祥定主编.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二).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107~115.
[3] 郑景云,张丕远,简慰民.民国时期档案史料的气候信息化处理.中国减灾,1992,(3):15~18.
[4] 李克让,陈育峰.中国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法的进展.地理研究,1999,18(2):214~219.
[5] 郑景云,张时煌,陈媛,等.历史时期环境、社会、经济数据库的建立.见:中国科学院数据库中心编.科学数据库与信息技术论文集(四).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68~72.
[6] 张雪芹,郑景云,葛全胜.中国历史时期环境、社会、经济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见:中国科学院数据库中心编.科学数据库与信息技术论文集(五).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8~83.
[7] 韩茂莉.2000年来我国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地理研究,2000,19(3):324~331.
[8] 张丕远.中国历史气候变化.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27~282.
[9] 郑景云,张丕远,周玉孚.利用旱涝县次建立历史时期旱涝指数序列的试验.地理研究,1991,12(3):1~9.
[10] 陈述彭.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1地理科学,2001,21(3):193~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