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厚泽,赵其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科技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49.
[2] 鞠笑生,杨贤为,陈丽娟,等.我国单站旱涝指标确定和区域旱涝级别划分的研究.应用气象学报,1997,8(1): 26~32.
[3] 肖嗣荣.关于农业旱涝指标的研究.地理研究,1985,4(2):56~64.
[4] 姚贤良,许秀云,于德芬.红壤的库容及其对抗旱性能的影响.见:王明珠1红壤生态系统研究(第二集).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 262~268.
[5] 洪宝鑫.旱作物利用地下水的实验研究.地理研究,1993,12(3):107~113.
[6] 于德芬,姚贤良.关于红壤有效水范围的探讨.见:王明珠1红壤生态系统研究(第二集).南昌:江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3. 269~274.
[7] 郭旭东,付伯杰,陈利顶,等.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1地理学报,2001,56(4):447~455.
[8] 何园球1红壤丘陵区水分、养分循环特点与资源的合理利用.见:何园球,杨艳生1红壤生态系统研究(第五集).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1~27.
[9] 张斌,张桃林.新垦红壤旱坡地耕作制度的比较研究.见:王明珠1红壤生态系统研究(第二集).南昌:江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1993. 118~124.
[10] 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寻找新的综合途径.地理研究,2001,20(6):645~652.
[11] 赵其国,何园球,张桃林,等.红壤低丘岗地的优化农业生态模式.见:王明珠.红壤生态系统研究(第二集).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 88~91.
[12] 王绍强.中国土壤土层厚度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地理研究,2001,20(2):161~169.
[13] 张光辉.土壤水蚀预报模型研究进展1地理研究,2001,20(3):274~281.
[14] 张科利,蔡永明,刘宝元,等.土壤可蚀性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地理学报,2001,56(6):673~681.
[15] Dumanski J. Workshop summary and concluding remarks,Proceedings of t 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for t he 21 st century . University of lethbridge,Canada,J une 19931 102~124.
[16] 刘彦随1山地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与优化利用———以陕西秦岭山地为例1地理学报,2001,56(4):426~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