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邱新法,曾燕,等.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地理学报,2001,56(3):316~321.
[2] 叶笃正,丑纪范,等.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地理学报,2000,55(5):513~520.
[3] 孙建中,杨明华,等.河北坝上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特征.中国沙漠,1994,14(4):37~46.
[4] 宝音,张强,等.河北丰宁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试验示范区规划设计研究1中国沙漠,1994,14(4):8~141
[5] 张殿发,卞建民.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荒漠化的环境脆弱性机制分析.干旱区地理,2000,23(2):133~137.
[6] 陈广庭.近50年北京的沙尘天气及治理对策.中国沙漠,2001,21(4):402~407.
[7] 孙武,李保生.近40年坝上后山地区沙漠化因子主分量的耦合波动.地理研究,2002,21(3):391~398.
[8] 国家气象局编.中国地面气象资料(1980-2000).北京:中国气象出版社,2001.
[9]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数据中心.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2001.
[10] 河北省统计局编.河北农村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11] 农业部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西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研究所主编.西北地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持续利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2] 刘燕华1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1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3]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编图委员会.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1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14] 邓聚龙.灰色系统工程1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
[15] 刘纪远.中国资源环境遥感调查与动态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16] 董治宝,陈渭南,等.植被对风沙土风蚀作用的影响.环境科学学报,1996,16(4):437~443.
[17] 黄福祥,牛海山,等.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率与风蚀输沙率定量关系.地理学报,2000,56(6):700~709.
[18] 陈烈,廖金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9] 康慕谊,姚华荣,等.陕西关中地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1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63~367.
[20] 李文华.持续发展与资源对策.自然资源学报,1994,9(2):97~106.
[21] 刘黎明,等.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1
[22] 刘彦随.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23] 王松霈.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经济系统1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24] 林耀明,任鸿遵,等.华北平原的水土平衡研究1自然资源学报,2000,15(3):252~258.
[25] 吴凯,于静洁.首都圈典型沙区水分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其利用.地理科学进展,2001,20(3):209~216.
[26] 吴传钧,郭焕成,主编.中国土地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7] 姚华荣,曹明明.关中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探讨.见:秦大河主编.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272~275.
[28] 张正栋.榆中县灌溉型水土资源利用系统模型的调控与优化.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31(2):73~79.
[29] 刘彦随,等.三峡库区土地持续利用潜力与途径模式.地理研究,2001,20(2):139~145.
[30] 陈立顶,傅伯杰.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土地持续利用案例研究.地理研究,2001,20(6):704~712.
[31] 蒋业放,梁季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耦合模型与应用.地理研究,2000,19(1):37~44.
[32] 傅伯杰,陈立顶,等.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地理学报,1999,54(3):241~246.
[33] 郭旭东,傅伯杰,等.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1地理学报,2001,56(4):447~455.
[34] Kikuchi T.Sustainable changes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New Zealand.Geogrl,Report Tokyo Metropol,Univ1 1995,(30):147~156.
[35] Smyt h A J,Dumanski J . FESL M: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World SoilResources Reports 73,1993.
[36] Stomph T J,Fresco L O,Keulen H.Land use system evaluation:concepts and met hodology.Agricultural systems,1994,(44):243~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