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陆大道,薛凤旋,等.1997区域发展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5~148.
[2]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开源与节约(国情研究第2号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26~141.
[3] 陈国阶.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原因分析.地理科学,1997,17(1):1~7.
[4] 张落成.我国区域差异扩大原因分析.经济科学,1995,(3):32~36.
[5] 樊杰,杨晓光.扶持我国落后地区发展的新观念.地理研究,2000,19(1):8~14.
[6] Y.D.Wei.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9,23(1):48~58.
[7] 吴殿延.试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南北差异.地理研究,2001,20(2):238~246.
[8] 陈钊.我国东、中部地区的南北发展差距.地理研究,1999,18(1):79~86.
[9] 欧阳南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地理学报,1993,48(3):204~217.
[10] 毛汉英,周国民.福建省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地理研究,2001,20(1):5~13.
[11] 武友德.不发达地域经济成长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10.
[12] 陈浩光,欧阳燕红.经济低谷地区崛起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5(3):56~63.
[13] 吴郁文.广东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19.
[14] 毛汉英.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布局与环境整治.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8~20.
[15] 吴楚材,张落成.我国沿海经济低谷地区的崛起.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129~150.
[16] 倪祖彬,叶舜赞,等.京九铁路经济带开发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6~12.
[17] 宋林飞.江苏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05~120.
[18] 杜方利.东亚经济的崛起.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29.
[19] 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异及其变化.地理学报,1999,54(2):105~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