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穆桂春,谭术魁.人工地貌学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15(4):551~557.
[2] 谭云贵.我国区域地貌学研究进展及问题初探.地理研究,1990,9(4):104~109.
[3] 李雪铭.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40~148.
[5] 刁承泰.城市地貌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 黄巧华,朱大奎.中国城市地貌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12(1).
[9] 穆桂春,高建洲.城市地貌学的理论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15(4):593~599.
[10] 丁锡祉.简论城市地貌学.山地研究,1988,6(3):65~71.
[11] 刁承泰.城市地貌学的探讨.地球科学进展,1990,(6):42~47.
[12] 丁锡祉,刘淑珍.影响中国城市分布和建设的地貌因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15(4):453~460.
[13] 朱虹,明庆忠.中国城市地貌特点与利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8(3):413~417.
[14] 刁承泰.国外城市地貌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地理译报,1990,(3):6~11.
[15] 潘凤英.试论城市建设与研究埋藏地貌的意义.地理研究,1988,7(1):65~72.
[16] 陈晓玲,吴华意.沿江城市人工地貌的环境效应.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编.地貌过程与环境.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240~242.
[17] 张小军,韩增林.大连市城市空间组织演进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3):314~318.
[18] 大连市统计年鉴.大连:大连市统计局(1982~2000).
[19] 尹泽生.中国现代地貌制图研究的薄弱环节.地理研究,1988,7(4).
[20] 刘国海,韩慕康,傅命佐,等.大连半岛地貌、新构造运动与市区安全性.地理学报,1993,48(3):227~233.
[21] 明庆忠.昆明市地貌条件与城市发展浅论.热带地理,1994,(1):11~18.
[22] 蔡运龙.论城市人地系统.地理研究,1997,16(增刊):68~74.
[23] 宗跃光.大都市空间扩展的廊道效应与景观结构优化.地理研究,1998,17(2):125~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