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2] Higgins G M,et al.Land,food and popul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Nature and Resources,1984,208(3):2~10.
[3] D.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84.
[4]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课题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6] 《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7] 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8] 叶文虎,梅凤桥,关伯仁.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科学意义.环境科学研究,1992,5(增刊):108~111.
[9] 唐剑武,郭怀成,叶文虎.环境承载力及其在环境规划中的初步应用.中国环境科学,1997,17(1),6~9.
[10] 徐强.区域矿产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几个问题的探讨.自然资源学报,1996,11(2):135~140.
[11] 方创琳,申玉铭.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前景和承载能力的分析与对策.干旱区地理,1997,20(1):33~39.
[12] 叶文虎,等.我国沿海新经济开发区环境的综合研究———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报告.北京大学,1991.
[13] 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549~555.
[14] 毛汉英.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地理研究,1996,15(4):19~22.
[15] 陆大道主编.中国环渤海地区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1995.
[16] 余丹林.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地理科学进展,1998,17(2).
[17] 方创琳.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中科院地理所博士论文,1998.
[18] 吴寒光.我国小康生活水平的测量尺度与标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2):57~61.
[19] 唐纳德·麦格雷纳罕.发展的测度,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6,13(1):45~63.
[20] 国家统计局小康课题组编.中国小康标准.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21] 余丹林.区域承载力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117~140.
[22] 毛汉英.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见: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