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鲁奇,等.北京近百年城市用地变化与相关社会人文因素简论.地理研究,2001,20(6):688~696.
[2]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56~57.
[3] 刘盛和,吴传钧,等.评析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论研究.地理研究,2001,20(1):111~119.
[4] 胡必亮,马昂主.城乡联系理论与中国的城乡联系.经济学家,1993,(4).
[5] 马昂主.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联系.城市问题,1993,(4).
[6] 周叔莲,郭克莎.地区城乡经济关系研究的内容和特点1经济学家,1994,(2).
[7] 冯云廷.城市聚集经济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应用分析.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8] 石忆邵,何书金.城乡一体化探讨.城市规划,1997,(5).
[9] 朱会义,何书金,等.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地理研究,2001,20(6):667~678.
[10] 曾磊,雷军,等.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地理研究,2002,21(6):763~771.
[11]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编.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3] 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中国县域经济(华东卷).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编.中国县情大全(华东卷).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
[15] 中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国经济年鉴2001.北京:中国经济年鉴社,2001.
[16] 山东省统计局编.山东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7]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1.北京:统计出版社,2001.
[18]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乡、镇、街道人口资料1北京:统计出版社,20021
[19] 国家统计局编.农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北京:统计出版社,2001.
[20] 国家统计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1]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2] 廖志杰,刘岳.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地理学报,2000,55(2):139~150.
[23] 曾菊新.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1(城市发展与规划丛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4] George C.S.Lin.Transportation and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in China’s Pearl River Delta:t he experience of Panyu.In Habitat Intl.1999,23(2):249~270.
[25] 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地理学报,2001,56(3):364~371.
[26] 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0.151.
[27] L U Qi,et al.An overview on t he urban-rural interaction in t he past 50 years in China1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1,11(3):193~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