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鹿心社1中国土地整理的总体方略.农业工程学报,2002,18(1):1~2.
[2] 徐建春.联邦德国乡村土地整理的特点及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1,17(6):75~80.
[3] 王万茂.土地整理的产生、内容和效益.中国土地,1997,(9):2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
[5] 高向军,鞠正山.论中国土地整理微观行为的宏观理念.政策研究,2002,(5):13~15.
[6] 罗明,王军.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地理科学进展,2001,20(2):33.
[7] 吴次芳.乡村土地整理的若干技术问题探讨.中国土地科学,1997,11(4):41~45.
[8] 谭术魁.土地整理的兴起及其规范推进.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4):30~31.
[9] 姜爱林,姜志德.论土地整理概念的科学界定.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1):3.
[10] Dr.Aart Schrevel.The Social dimens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The Case of The LCTP Project,Beijing Municipality andSichuan Province,China.Transaction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2002.1~5.
[11] 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01.
[12] 程漱兰,陈焱.高度重视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生态经济,1999,(5):10.
[13] 郑度.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地理研究,1998,17(1):7~8.
[14] 方创琳.国外区域发展规划的全新审视及对中国的借鉴.地理研究,1999,18(1):8.
[15] 张建平.西南地区土地退化与可持续发展.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9(S):74.
[16] 刘淑珍,柴宗新,张建平,范建容.我国西南地区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对策,山地研究,1998,16(3):178~179.
[17] 蔡运龙.自然资源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31.
[18] 王锡桐.建设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生态经济,2002,(13):3.
[19] 陈国生,罗文.试论西南地区的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8,10(1):67.
[20] 杨庆媛,张明举,涂建军,田永中.喀斯特地貌区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途径研究———以四川省珙县为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6(2):218.
[21] 张建平.西南地区山地不同土地退化类型特征及调控途径.地理科学,2001,21(3):236.
[22] 苏维.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29~30.
[23] 史德明,梁音.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评估与保护.水土保持学报,2002,16(1):7.
[24] 邱道持,王力.综合自然地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155,195.
[25] 王印传,张凤荣,孙丹峰.小流域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探讨1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118~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