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育成.中国土地资源调查数据集.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2000.
[2] 马克伟.土地管理—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350~357.
[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1996,1997.
[4] 马克伟,张巧玲.土地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中国土地科学,2001,15(2):1~5.
[5] 刘彦随,陈百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地理研究,2002,21(3):324~330.
[6] Verburg P H,Veldkamp A,Fresco L O.Simulation of changes i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se in China. Applied Geography,1999,19(3):211~233.
[7] Alexandrator N 1 China’s projected cereals deficits in a world context.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15(1):1~16.
[8] Brown L R . Who will feed China?Wake-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 New York:World Watch Institute,1995.
[9]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等.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1地理研究,2003,22(1):1~12.
[10] 庄大方,邓祥征,战金艳,等.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理研究,2002,21(6):667~674.
[11] 何书金,李秀彬,朱会义,等.环渤海地区耕地利用态势及保护开发途径.地理研究,2002,21(3):331~338.
[12] 张国平,刘纪远,张增祥.近1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地理学报,2003,58(3):323~332.
[13] 王思远,张增祥,周全斌,等.近10年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演变.地理学报,2002,57(5):523~530.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行业标准,2000.
[15] 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全国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培训教材1200.北京.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2000年度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成果汇编.北京:测绘出版社,20011 88~91.
[17] Govindarajulu,Zakkula. Elements of Sampling Theory and Methods. NJ:Prentice-Hall,Inc11999.
[18] 刘纪远.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研究.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6.
[19] Wang j,Liu j,et al. Spatial sampling design for monitoring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2,23(2):263~284.
[20] 柏延臣,李新,冯学智.空间数据分析与空间模型.地理研究,1999,18(2):185~190.
[21] 陈斐,杜道生.空间统计分析与GIS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27(4):291~3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