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其国,张桃林,鲁如坤,等.中国东部红壤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调控.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228.
[2] 张桃林,赵其国.全球土壤资源退化与收支动态分析.见:赵其国.土壤圈物质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22~330.
[3] 彭少麟.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动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4~26.
[4] 广东省科学院丘陵山区考察队.广东土地资源.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132~33.
[5] 广东省土壤普查办公室.广东土壤.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29.
[6]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物理室.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7]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编.土壤理化分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8] 姚贤良,于德芬.红壤的物理性质及其意义.土壤学报,1982,19(3):224~236.
[9] L.D.贝多弗尔,W1H1加德纳.土壤物理学.周传槐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10] 姚贤良.热带亚热带土壤的物理问题及其管理.土壤,1986,(1):1~9.
[11] 周炳中,杨浩,赵其国,等.红壤丘陵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中的干旱约束与调控研究.
[12] 刘世梁,等.卧龙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地理研究,2002,21(6):682~688.
[13] 丁文峰,等.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后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地理研究,2002,21(6):689~699.
[14] 张秉刚,卓慕宁,骆伯胜,等.广东丘陵土壤水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
[15] 沈善敏.黑土开垦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养分状况的关系.土壤,1981,(3):3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