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刍议.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3~17.
[2] 谭其骧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献资料.学术月刊,1982,(11).
[3] 史念海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因素.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89,11(2):15~441
[4]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北京:地图出版社,1987.
[5] 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6] 史念海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
[7] 司徒尚纪广东历史地图集.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
[8] 周振鹤上海历史地图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 王仲荦北周地理志(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1]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12] 牛平汉明代政区沿革综表.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
[13] 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
[14] 郑宝恒民国时期政区沿革.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5]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37(1):15~38.
[16] 施雅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17] 张兰生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北京:海洋出版所,1993.
[18] 满志敏、张修桂.中国东部近4500年以来气候冷暖分期.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二).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19] 满志敏关于唐代气候冷暖问题的讨论.第四纪研究,1998,18(1):20~30.
[20] 张德二我国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1993,13(1):7~15.
[21] 王绍武,龚道溢.全新世几个特征时期的中国气温.自然科学进展,2000,10(4):325~332.
[22] 张丕远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3] 龚高法,张丕远,吴祥定,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24] 葛全胜,郑景云,方修琦,等.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冬半年的温度变化幅度研究.第四纪研究,2002,22(2):166~173.
[25] 郑斯中,张福春,龚高法.我国东南地区近两千年气候湿润状况的变化.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1气候变化和超长期预报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67~75.
[26] 郑景云,张丕远,周玉孚.利用旱涝县次建立历史时期旱涝指数序列的试验.地理研究,1991,12(3):1~9.
[27] 张德二,刘传志.中国东部6区域近1000年干湿序列的重建和气候跃变分析.第四纪研究,1997,17(1):1~11.
[28]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9] 曾昭璇,曾宪珊.历史地貌学浅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30] 朱士光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31] 张修桂十年来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32]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3]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34] 黄盛璋论黄河河源问题.地理学报,1955,21(3):287~305.
[35] 黄盛璋再论黄河河源问题.地理学报,1956,22(1):111~119.
[36] 史念海论《禹贡》的导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陕西师大学报,1978,(1).
[37] 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
[38] 钮仲勋等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北京:测绘出版社,1994.
[39] 奚国金罗布泊迁移过程中一个关键湖群的发现及其相关问题.历史地理(第五辑),1987.
[40] 邹逸麟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历史地理(第五辑),1987.
[41] 王会昌河北平原的古代湖泊.地理集刊(18号),1987.
[42] 张修桂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
[43] 谭其骧,张修桂.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复旦学报,1982(2).
[44] 陈桥驿我国古代湖泊的湮废及其经验教训.历史地理(第二辑),1982.
[45] 侯仁之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47~59
[46] 史念海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沟壑的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87,5(2):3~54.
[47] 王守春历史时期我国沙漠变迁研究与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8(3):33~44.
[48] 朱士光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特点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56(3):1~10.
[49] 文焕然,何业恒.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的历史概况.自然资源,1979,(2):72~85.
[50] 陈桥驿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地理学报,1965,31(2):129~141.
[51] 史念海,等.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52] 王守春古代黄土高原植被的地域分异及其变迁.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第三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53]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54]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5] 严文明中国农业和畜养业的起源.辽海文物学刊,1989,(2).
[56] 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82,(122).
[57]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8] 王育民中国人口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59] 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60]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六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1] 韩光辉北京历史人口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2] 薛平拴陕西历史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3]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4] 费省唐代人口地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65] 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
[66] 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7] 吴宏岐元代农业地理.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
[68] 王社教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9] 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70]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71] 华林甫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1):116~132.
[72] 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73]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74] 吴祥定,钮仲勋,王守春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变变与水沙变化.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75]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76] 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77] 于希贤近四千年来中国地理环境几次突发变异及其后果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35(2):45~62.
[78] 郑景云,葛全胜,张丕远.气候突变:史实与意义.地球科学进展,1999,14(2):177~182.
[79] 葛全胜,王维强.人口压力、气候变化与太平天国运动.地理研究,1995,14(4):32~40.
[80] 刘仁团“丁戊奇荒”对山西人口的影响.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1] 满志敏光绪三年(1877)北方大旱灾气候背景研究.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2] 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学术月刊,1962,(2).
[83] 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河山集(二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
[84] 钮仲勋等清代狩猎区木兰围场的兴衰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破坏.自然资源,1983,(1):51~57.
[85] 邹逸麟灾害与社会研究刍议.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6] 张丕远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讨论.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议论文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58~263.
[87] 满志敏,葛全胜,张丕远.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1地理研究,2000,19(2):141~147.
[88] 韩茂莉2000年来我国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地理研究,2000,19(3):324~331.
[89] 方修琦从农业气候条件看我国北方原始农业的衰落与农牧交错带的形成1自然资源学报,1999,14(3):212~218.
[90] 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与前景.东南学术,2002,(4):31~39.
[91] 郑景云,郝志新,狄小春.历史环境变化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地理研究,2002,21(2):146~154.
[92] 周成虎,裴韬,李全林,等.近500年来中国及邻区强震空间格局及迁移模式初步分析1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3):306~314.
[93] 满志敏关于CHGIS第二阶段数据模型的定义问题.历史地理(第十九辑),2003.
[94] 王均,陈向东历史地理学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探讨.地理科学进展,2001,20(2):131~136.
[95]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地亩、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96] 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97] 徐近之黄淮平原气候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地理学报,1955,21(2):189~190.
[98] 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99] 武同举淮系年表全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100] 沈怡黄河年表军事委员会资料委员会,1935.
[101]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
[102] 陈泮勤,孙成权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三).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103] 孙成权,林海,曲建升.全球变化域人文社会科学问题.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104] Turner II B L,Skole David Sanderson,Fischer Steven Günt her,et al. Land2Use and Land2Cover Change Science/Research Plan,I GBP Report No135 HDP Report No17 1995.
[105] Vogel,Coleen. Facing t he challenges of t he new millennium:a L UCC/I GBP perspective.I GBP Newsletter No138,1999
[106] 叶笃正.中国的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317~318.
[107] 朱士光.论中华文化传承与地理环境变迁之关系———兼论面向21世纪的历史地理学.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齐鲁书社,2001.
[108]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9] 蓝勇.对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思考.学术研究,2002,(1):87~901 3期葛全胜等: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 3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