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 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学术月刊,1962,6(2):23~35.
[3]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北京:水利出版社,1984.116~138.
[4] 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145~161.
[5] 杨国顺。东汉黄河下游河道研究.见:左大康主编.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第一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27~32.
[6] 叶青超,尤联元,许炯心,等.黄河下游地上河发展趋势与环境后效.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26~27.
[7] 王尚义.两汉时期黄河水患与中游土地利用之关系.地理学报,2003,58(1):73~82.
[8] 陈家其.黄河中游近1500年水旱变化规律及其趋势分析.人民黄河,1983,5(5).
[9] 王尚义.太原盆地昭余古湖的变迁及湮塞1地理学报,1997,52(3):262~267.
[10] 王尚义,董靖保.统万城的兴废与毛乌素沙地之变迁.地理研究,2001,20(3):247~353.
[11] 赵淑贞,任世芳,任伯平.试论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34年间黄河下游洪患.人民黄河,2001,23(3):43~44.
[12] 胡一三主编.黄河防洪.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438~447.
[13] 陈先德主编.黄河水文.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74.
[14] 吴祥定,钮仲勋,王守春,等.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与水沙变化.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45~57.
[15] 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13~327.
[16] 梁方仲编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7] 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67~73.
[18] 赵存兴.中国黄土高原地区耕地坡度分级数据库集1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19] 景可,陈永宗,李风新.黄河泥沙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20]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21]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55~166.
[22] 王万忠,焦菊英.黄土高原侵蚀产沙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地理学报,2002,57(2):210~217.
[23] 赵淑贞,任世芳,苏志珠.历史时期晋西北地区人类活动与农牧变迁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2,9(3):30~33.
[24] 张维邦主编.山西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25]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1图40~41.
[26]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宋、辽、金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图16~17.
[27] 王建革.畜群结构与近代蒙古族游牧经济.中国农史,2002,20(2):47~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