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 2004, Vol. 23 ›› Issue (3): 422-422.doi: 10.11821/yj2004030016
张镱锂
出版日期:
2004-06-15
发布日期:
2004-06-15
Online:
2004-06-15
Published:
2004-06-15
摘要:
为纪念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30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主编,近70余名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老、中、青学者联合著述的科学著作———《青藏高原形成环境与发展》,近期已经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在序言中,刘东生院士、孙鸿烈院士和郑度院士分别撰写了题为“青藏研究的科学范式、效应及其精神内涵”和“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两篇文章。文章用客观的、科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对30年来以中国科学院为主体的青藏高原研究在各个阶段的科学考察与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从自然科学史和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升华、凝炼并提出了“青藏效应”,即探索自然奥秘的凝聚效应、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效应、人
张镱锂. “青藏效应”——《青藏高原形成环境与发展》评介[J]. 地理研究, 2004, 23(3): 422-422.
[1] | 吴成永,陈克龙,曹广超,段水强,薛华菊,鄂崇毅,罗正霞. 近30年来青海省风蚀气候侵蚀力时空差异及驱动力分析[J]. 地理研究, 2018, 37(4): 717-730. |
[2] | 覃郑婕,侯书贵,王叶堂,庞洪喜.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北极涛动的关系[J]. 地理研究, 2017, 36(4): 743-754. |
[3] | 赵海卫,郭柯,乔鲜果,刘长成. 青藏高原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的生态地理特征[J]. 地理研究, 2017, 36(12): 2441-2450. |
[4] | 李兰晖,刘琼欢,张镱锂,刘林山,丁明军,谷昌军. 羌塘高原降水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J]. 地理研究, 2017, 36(11): 2047-2060. |
[5] | 刘琼欢,张镱锂,刘林山,李兰晖,祁威. 七套土地覆被数据在羌塘高原的精度评价[J]. 地理研究, 2017, 36(11): 2061-2074. |
[6] | 祁威,张镱锂,刘林山,王兆锋,丁明军,赵志龙. 羌塘高原核心区2013-2014年土壤温度变化特征[J]. 地理研究, 2017, 36(11): 2075-2087. |
[7] | 王兆锋,张镱锂,刘林山,赵志龙,祁威. 羌塘高原高寒湖盆区土壤属性分异特征研究——以查日那足山麓至湖滨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7, 36(11): 2088-2100. |
[8] | 李彩瑛,阎建忠,刘林山,李兰晖,张镱锂. 基于TVDI的羌塘高原夏季土壤湿度变化分析[J]. 地理研究, 2017, 36(11): 2101-2111. |
[9] | 谢芳荻,阎建忠,刘林山,张镱锂,王兆锋,李兰晖,李彩瑛. 青藏高原高寒荒漠区土壤湿度监测仪器的校正方法探讨[J]. 地理研究, 2017, 36(11): 2112-2128. |
[10] | 李兰晖,刘林山,张镱锂,丁明军,李士成,陈倩.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沿海拔梯度变化的差异分析[J]. 地理研究, 2017, 36(1): 26-36. |
[11] | 姚永慧, 张百平. 青藏高原气温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生态意义[J]. 地理研究, 2015, 34(11): 2084-2094. |
[12] | 韩芳, 张百平, 谭靖, 周亮广, 李伟涛, 刘民士. 山体基面高度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雪线空间分布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14, 33(1): 23-30. |
[13] | 张学儒, 张镱锂, 刘林山, 张继平. 基于SOFM神经网络模型的土地类型分区尝试——以青藏高原东部样带为例[J]. 地理研究, 2013, 32(5): 839-847. |
[14] | 刘宪锋, 任志远, 林志慧.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价值动态测评[J]. 地理研究, 2013, 32(4): 663-670. |
[15] | 于伯华, 吕昌河. 青藏高原高寒区生态脆弱性评价[J]. 地理研究, 2011, 30(12): 2289-22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