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lean Air Act Amendments of 1990(Public Law .0.2549),November .5,1990.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译室.外国环境保护法规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3] 于淑秋,林学椿,徐祥德.北京市区大气污染的时空特征.应用气象学报,2002,13(特刊):92~99.
[4] 张强.兰州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局地气候环境因子的关系.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1):99~106.
[5] 白惠峰,张建茸.大气污染源监控与空气污染预报预警系统研究(一).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12(1):106~107 .
[6] 韩永忠.城市空气污染及对策.四川环境,2001,20(1):58~61.
[7] 贺克斌,余学春,陆永祺,等.城市大气污染物来源特征.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269~271.
[8] 广州市环保局1.999年广州市环境质量报告.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65~67.
[9] 唐永銮.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见:中山大学《唐永銮论文选集》编委会.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唐永銮论 文选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236~247.
[10] 金腊华.广州地区酸雨特征及其对植物的影响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5(6):1~.3.
[11] 黄增明,梁建茵,吴艳标,等.广州城市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6~68.
[12] 李宗恺,潘云仙,孙润桥.空气污染气象学原理及应用.北京:气象出版社,1985.532~535.
[13] 徐兆生,沈建柱,王德辉.北京城市热状况及热岛形成的探讨.地理研究,1987,6(3):17~25.
[14] 吴万友,吕小明.南昌市热岛效应及其SO 2 浓度关系研究.江西气象科技,1998,2.(4):44~47.
[15] 杨小波,吴庆书,邹伟等.城市生态环境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04~10.
[16] 吴兑,邓雪娇.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1.07~12.
[17]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地理研究,2003,22(5):654~6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