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彭一刚.传统村镇景观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 朱光亚.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建筑学报,1999,(4).
[3] 陈志华.关于楠溪江古村落保护问题的信.建筑学报,2001,(11).
[4] 阮仪三,等.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城市规划汇刊,2002,(1).
[5] 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6] 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地理研究,1998,.7(3):31~37.
[7] 刘沛林.湖南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研究.地理研究,1999,18(1):66~71.
[8]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9]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10] 陆林,焦华富.徽派建筑的文化含量.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163~171.
[11] 王明居,等.徽派建筑艺术.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2000
[12] 黄成林.徽州文化景观初步研究.地理研究,2000,19(3):257~263.
[13] 民国《歙县志》卷.《舆地志·风土》
[14] 方光禄.江南望族———歙县篁墩程氏考.徽州社会科学,1988,(324):57~60.
[15] 汪福琪,胡成业.汪华及其家族断略.徽州社会科学,2000,(1):33~37.
[16] 屯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屯溪市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173~204.
[17] 民国《歙县志》卷.《舆地志·风土》.
[18] 万历《歙志》.
[19] 康熙《休宁县志》卷.《风俗》.
[20] 光绪《婺源乡土志·婺源风俗》.
[21] 赵 ,《东山存稿》卷4《商山书院学田记》.
[22] 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黟县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426,452.
[23] 光绪《石埭桂氏宗谱》卷..
[24] 《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9.载: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6.
[25] 程且硕,春帆纪程.载:许承尧.歙县闲谭.李明回,彭超,张爱琴校点.合肥:黄山书社,2001.258.
[26] 《陶甓公牍》卷.2《法制科·婺源风俗之习惯》.载:王振忠.晚清徽州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徽学,2000年卷:139~140.
[27] 光绪《婺源乡土志·婺源风俗》.
[28] 乾隆《绩溪县志序》.
[29]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1~16,441~503.
[30] 谢肇 ,五杂俎.载: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43.
[31] 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237.
[32] 康熙《徽州府志·风俗》.
[33] 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合肥:黄山书社,1998.1073.
[34] 赵华富.歙县呈坎前后罗氏宗族调查研究报告.载:赵华富主编,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文集.合肥:黄山书 社,1996.67~99.
[35] 东南大学建筑系,歙县文物管理所.徽州古建筑丛书———棠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1~15.
[36] 汪祖懿.南湖闲话.载:舒育玲,胡时滨.宏村.合肥:黄山书社,1995.14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