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tephen Smit h L J . Tourism Analysis:A Handbook. Harlow:Longman,1989.
[2] Douglas Pearce. Tourism Today:A Geographical Analysis. New York:Pergamon,1995.
[3] Gunn C A. Tourism Planning(2nded.). New York:Taylor and Francis. 1988.
[4] 吴必虎,等.中国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系统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吴必虎,唐俊雅,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研究.地理学报,1997,52(2):97~103.
[6] 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等.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地理学报,2002,57(2):96~106.
[7] 杨新军,等.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经济地理,2000,20(4):105~109.
[8] 保继刚,徐红罡,戴光全.“告别三峡游”的影响及理论解释.地理研究,2002,21(5):608~616.
[9] 陆林.山岳旅游地旅游者动机行为研究—黄山旅游者实证分析.人文地理,1997,.2(1),6~10.
[10] 王铮,王莹,李山.贵州省旅游业区位重构研究.地理研究,2003,22(3):313~323.
[11] 吴必虎,李咪咪,黄国平.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地理研究,2002,21(5):617~623.
[12] 王铮,蔡砥,李山,等.中国SARS流行的季节性风险探讨.地理研究,2003,22(5):541~550.
[13] 朱迎波,葛全胜,魏小安,等.SARS对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影响的研究.地理研究,2003,22(5):551~559.
[14] 王铮,周巍,等.基于铁路廊道的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市场域分析.地理学报,2001,56(2):206~213.
[15] 王瑛,王铮.旅游业区位分析.地理学报,2000,55(3):346~353.
[16] 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17] 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