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佟冬.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2] 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Hall Peter1 Regeneration policies for peripheral housing estates:inward and outward looking app roaches,U rban Studies,1997,34,(526):873~890.
[4] 李诚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趋势及对策研究.地理科学,2003,23(1):26~31.
[5] Turok Ivan.Property-led urban regeneration:Panacea or Placebo?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2,24:3612379.
[6] 中英天津条约.见:中外条约汇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7] 李德滨,石方.黑龙江移民概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8] 段光达.哈尔滨早期城市特点刍议.北方文物,1994,(2).
[9]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和日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0.
[10] 越泽明.长春的都市规划史(1905~1945年).(日)经济地理学年报,1993,(5):45~46.
[11] 高晓燕.东北边境军事要塞研究.沦陷史研究,2001,(4):52~59.
[12] 许学强,胡华颖,张军.我国城镇分布及其演变的几个特征1经济地理,1983,3(3):205~212.
[13] 宋玉祥.东北地区煤矿城镇发展与布局.地理科学,1991,3(1):266~2731
[14] 黑龙江垦区小城镇课题组.黑龙江垦区小城镇的现状与发展.城镇经济研究,1986,(4):31~38.
[15] 满史会(日).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东北沦陷十四年史辽宁编写组译,1987.
[16]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国情研究第三号报告:城市与乡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7]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地理研究,2003,22(2):211~220.
[18] 战金艳,鲁奇,邓祥征.城乡关联发展评价模型与系统构造.地理研究,2003,22(4):495~502.
[19] 任启平,陈才.东北地区人地关系百年变迁研究.跨世纪的东北经济.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9~235.
[20] 张复明.区域性交通枢纽及其腹地城市化模式.地理研究,2001,20(1):48~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