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秉维.自然地理原理.见:黄秉维文集编辑组.地理学综合研究)))黄秉维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2~103.
[2] 黄秉维. 5中国地理6及5中国地理长编61见:黄秉维文集编辑组1地理学综合研究)))黄秉维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3~81.
[3] 中国科学院5中国自然地理6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1~226.
[4] 周廷儒.古地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1~342.
[5] 刘东生,等.黄土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481.
[6] 施雅风主编.中国冰川与环境)))现在、过去和未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410.
[7] 孙鸿烈,郑度主编.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 1~350.
[8] 秦大河.青藏高原的冰川与生态环境.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 1~227.
[9] 秦大河主编.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78.
[10] 杨勤业,吴绍洪,郑度.自然地域系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地理研究,2002,21(4):407~417;见:中国地理学会编.地理学发展方略和理论建设)世纪之初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 125~141.
[11] 林超,冯绳武,关伯仁.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大纲.见:林超地理学论文选编委会.林超地理学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2~47.
[12] 罗开富.中国自然地理分区草案.地理学报,1954,20(4):379~394.
[13] 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科学通报,1959,18:594~602.
[14] 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纲要.地理集刊,1989,21:10~20.
[15] 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图.见:中国自然保护图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20~21;155~157.
[16] 任美锷,等.中国自然地理纲要(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12.
[17] 任美锷,包浩生.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整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1~483.
[18] 侯学煜.对于中国各自然区的农、林、牧、副、渔业发展方向的意见1科学通报,1963,(9):8~26.
[19] 侯学煜.中国自然生态区划与大农业发展战略.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154.
[20] 赵松乔.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一个新方案.地理学报,1983,38(1):1~10.
[21] 席承藩,张俊民,丘宝剑,等.中国自然区划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 1~1651
[22] Zheng Du. A St udy on th e Eco-geographi c Regional Syst em of China.FAO Gl obal Ecological Zoning Wor kshop,Cambri dge,UK,J uly 28-301 1999.12.
[23] 杨勤业,郑度,吴绍洪.中国的生态地域系统研究.自然科学进展,2002,12(3):287~291.
[24] 杨勤业、李双成.中国生态地域划分的若干问题.生态学报,1999,19(5):596~601.
[25] 傅伯杰,等.中国生态区划方案.生态学报,2001,21(1):1~6.
[26] 傅伯杰,等.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及特点.生态学报,1999,19(5):591~595.
[27] 伍光和,等.甘肃省综合自然区划.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1998. 1~273.
[28] 罗来兴,等.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区的自然与自然地理分区.见:黄土高原科学考察队.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自然、农业、经济和水土保持土地合理利用区划.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1~116.
[29] 耿大定,陈传康,杨吾扬,等.论中国公路自然区划.地理学报,1978,33(1):49~62.
[30] 竺可桢.中国的亚热带.科学通报,1958,8(17):524~528.
[31] 黄秉维.竺可桢同志与中国热带和海南岛的科学研究.地理研究,1984,3(1):1~141
[32] 黄秉维.关于中国热带界线问题:I.国际上热带和亚热带定义1地理科学,1992,12(2):97~1041
[33] 陈史坚.南海赤道和热带界线划分的探讨.热带地理,1982,(2):20~241
[34] 邓先瑞,刘卫东,蔡靖芳编著.中国的亚热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1~236.
[35] 江爱良.论中国热带亚热带气候带的划分.地理学报,1960,26(2):104~109.
[36] 何大章,何东.中国热带气候的北界问题.地理学报,1988,43(2):176~182.
[37] 唐永銮.从地植物学的角度论划分中国亚热带和热带的依据及其界限问题.植物生态与地植物学丛刊,1964,2(1),135~143.
[38] 曾昭璇,刘南威,李国珍,等.中国热带界限问题的商榷.地理学报,1980,35(1):87~91.
[39] 任美锷,曾昭璇.论中国热带的范围.地理科学,1991,11(2):101~108.
[40] 吴绍洪,郑度.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热带北界中段界线的新认识.地理学报,2000,55(6):689~697.
[41] 郑度,杨勤业,赵名茶,等.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167.
[42] 黄锡畴.欧亚大陆温带山地垂直带结构类型.见:5黄锡畴论文选集6编委会1自然地理与环境研究)黄锡畴论文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8.
[43] 姜恕.川西滇北地区自然地理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异.见:中国地理学会. 1962年自然区划讨论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111~126.
[44] 郑度,杨勤业.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几个问题.地理学报,1985,40(1):60~69.
[45] 郑度.山地与高原综合自然区划问题的探讨.地理集刊,第21号(自然区划方法论). 1989. 21~28.
[46] 张荣祖,郑度,杨勤业.西藏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1~178.
[47] 郑度,张荣祖,杨勤业.试论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带.地理学报,1979,34(1):1~11.
[48] 郑度主编.青藏高原形成环境与发展.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 1~414.
[49] 邢嘉明,等.京津区域生态地理环境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 1~200.
[50] 杨勤业,等.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及其演变.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229.
[51] 陈述彭,等.太湖东西洞庭山果区的自然条件.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辑1地理学资料,21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1~18.
[52] 赵松乔,陈传康,牛文元.近三十年来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进展1地理学报,1979,34(3):187~199.
[53] 申元村,李昌文.土地类型结构与农业综合自然区划的初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1地理研究,1983,2(4):11~22.
[54] 蔡运龙.贵州省地域结构与资源开发.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1~281.
[55] 刘燕华.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土地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130.
[56] 西藏自治区土地管理局(楚玉山,刘纪远主编).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1~463.
[57]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地理学报,1996. 5.(5):553~557.
[58] 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地理研究,2001. 20(6):645~652.
[59] 倪绍祥,等.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进展.见: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编.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2. 7~15.
[60] 萧笃宁主编.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398.
[61] 李哈滨,Franklin J F.景观生态学)生态学领域里的新概念构架.生态学进展,1988,5(1):23~33.
[62] 黄秉维.地理学学科规划说明书,(一)自然地理学.见:科学规划委员会.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 409~4101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自然地理综合研究)黄秉维学术思想探讨.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1~10.
[63] 陈发祖.从地表热水平衡、自然地理学的三个方向到全球环境变化.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1自然地理综合研究)黄秉维学术思想探讨.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1~10.
[64] 赵松乔主编.中国干旱区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216.
[65] 杨利普主编.新疆综合自然区划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1~91.
[66] 郑度,杨勤业,刘燕华.中国的青藏高原.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 1~2671
[67] 张荣祖,郑度,杨勤业,刘燕华.横断山区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1~151.
[68] 申元村,等.中国绿洲.河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1~445.
[69] 胡汝骥,等.中国天山自然地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1~448.
[70] 高冠民,窦秀英.湖南自然地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204.
[71] 高冠民,窦秀英.湖北省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189.
[72] 时子明.河南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83. 1~220.
[73] 申元村,向理平.青海省自然地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1~229.
[74] 李炳元主编.青海可可西里地区自然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260.
[75] 彭补拙,杨逸畴主编.南迦巴瓦峰地区自然地理与自然资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387.
[76] 郑度主编.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自然地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青藏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科学考察丛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190.
[77] 曾昭璇,等.广东自然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1~385.
[78] 张荣祖主编.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1~211.
[79] 郑度主编.青藏高原形成环境与发展.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414.
[80] Zh eng Du,Zhan g Qings on g,Wu Sh aohong.Moun tain Geoecol ogy and Su st ain abl e Development of t he T ibetanPlat eau. Kluwer Academ ic Pub lish ers,2001. 1~372.
[81] 赵济.中国区域地理改革趋向.见: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2. 439~443.
[82] 黄秉维.自述.见:5黄秉维文集6编辑小组.自然地理综合工作六十年)黄秉维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83] 黄秉维.自然地理学一些最主要的趋势.地理学报,1960,26(3):149~154;科学通报,1960,(10):296~299.
[84] 杨勤业.地理综合研究与陆地系统科学.见:本书编辑组1陆地系统科学与地理综合研究)黄秉维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7~32.
[85] 刘闯.中尺度对地观测系统支持下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新方法论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04,23(6):1~9.
[86] 黄秉维,等.探索陆地表层格局、过程及其关系的自然地理学.见:陆大道主编.地理学发展与创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伴随共和国成长的五十年.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3~18.
[87] 郑度,等.黄秉维地理学术思想及其实践)纪念黄秉维院士诞辰九十周年.地理研究,2003,22(2):133~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