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ttp://www. hubce. edu. cn/cbb/qwjs/lib/16031. ht ml.
[2] 魏敏,李国平.区域竞争力的区位差异分析———兼论提高西部地区区域竞争力的途径.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19(6):68~72.
[3] 肖红叶,李晶.我国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河北大学学报,2003,(1):5~9.
[4] 游光荣,狄承锋.我国地区科技竞争力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1):66~70.
[5] 张平宇,赵艳霞,马延吉1东北地区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竞争力1地理科学,2003,23(5):513~518.
[6] Walter Santagata1 Cult ural dist rict s,propert y right s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 h.I nternational J ournal of U rban an d Re gional Research,2002,26(1):9~24.
[7] 王合生,虞孝感.我国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价.经济地理,1997,12(4):21~25.
[8]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系列丛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001,2002.
[9] 李利锋,郑度.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进展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237~245.
[10] 毛汉英.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探讨.地理研究,1996,15(4):16~23.
[11] 贾若祥,刘毅.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及类型划分.地理研究,2003,22(5):609~617.
[12] 李利锋,郑度.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拉萨地区为例.地理研究,2004,23(4):551~560.
[13]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地理研究,2003,22(3):261~271.
[14]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1年吉林年鉴.长春:吉林年鉴社,2001.
[15] 吉林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http://www. eco. gov. cn/gangyao/1. ht m
[16] 李培样,李试固.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1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1):11~13.
[17]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8] 龚建华.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概念.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5(3):5~9.
[19] 沈满洪.全国生态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经济学动态,2003,(4):45~46.
[20] 张林泉,刘照胜.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评估理论和方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7(2):51~56.
[21] 方创琳,毛汉英.区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建立方法探讨.地理学报,1999,54(5):410~419.
[22] 曹利军.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3]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24]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25] 吉林省统计局. 2001年吉林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6]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宏观经济研究,2002,(11):38~39.
[27] 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