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鸿懋.略论2.世纪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城市研究,2004,(6):3~6.
[2] 杨建荣.论中国崛起世界级大城市的条件与构想.财经研究,1995,(6):45~51.
[3] 王建.美日区域经济模式的启示与中国“都市圈”发展战略的构想.战略与管理,1997,(2):1~15.
[4] 王建.九大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想.宏观经济管理,1996,(10):21~24.
[5] 胡建新.立足东北亚发展京津都市圈外向型经济的若干设想.理论与现代化,1995,(2):29~32.
[6] 谭成文,等.中国首都圈发展的三大战略.地理科学,2001,21(1):12~18.
[7] 山鹿誠次.日本の大都市圏.東京:大明堂,1984.
[8] 胡序威,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 Gott mann J. Met ropolis:The urbanized nort heastern seaboard of t he U nited States. M. I. T.:M. I. T. Press,1961.
[10] Yeates M. Nort h American Urban Pat terns. Edward Arnold,1980.
[11] 李国平,等1首都圈结构分工与硬件战略,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12] Mills E S,McDonald J F(eds.). Sources of Met ropolitan Growt h. Rut gers Universit y Press,1992.
[13] Coffey W1 The Evolution of Canada’s Met ropolitan Economies.Instit ute for Research on Public Policy,Mont real,1994.
[14] 富田和晓,藤井正.图说大都市圈.东京:古今书院,2002(日文).
[15] 成田孝三.转换期の都市と都市圈.京都:地人书房,1995(日文).
[16] 姚士谋,等.中国城市群.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1~3.
[17] 谭成文,等.中国首都圈的概念与划分.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4):1~7.
[18] 王何,等.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比较研究.特区经济,2003,(6):45~47.
[19] 张京祥,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城市规划,2001,25(5):19~23.
[20] 臧淑英,等.哈尔滨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地理,2002,22(4):470~473.
[21]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1~43.
[22] 徐琴.从世界都市圈的发展经验谈中国都市圈建设.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56~63.
[23] 吴泓,等.基于非场所理论的徐州都市圈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3,23(6):766~771.
[24] 戴宾.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财经科学,2004,(6):101~103.
[25] 张伟1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规划探讨.城市规划,2003,27(6):47~50.
[26] 孙胤社.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及其定界———以北京为例.地理学报,1992,47(6):552~560.
[27] 袁家冬,等.基于“日常生活圈”的我国城市地域系统的重建1地理科学,2005,25(1):1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