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季风环境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是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所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为深入系统地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科学研究计划》在“十五”期间陆续启动了一系列重点项目,“过去300年中国东部季风区雨带进退图谱与模拟诊断”项目(编号40331013,2004年初起实施)就是其中之一。本项目旨在利用丰富的清代雨雪档案记载,重建1736年以来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江淮流域3540个站点时间分辨率为月、季的降水序列;并分析该区域1736年以来年、年代际降水变化与雨带进退的时空特征分析,诊断该区域过去300年特征时段降水变化的成因及其动力学机理
葛全胜. “过去300年中国东部季风区雨带进退图谱与模拟诊断”研究进展[J]. 地理研究, 2006, 25(2): 368-368.
[1] | 张英男,龙花楼,马历,屠爽爽,陈坤秋. 城乡关系研究进展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J]. 地理研究, 2019, 38(3): 578-594. |
[2] | 朱佩娟,贺清云,朱翔,崔树强,吴小双. 论城市空间破碎化研究[J]. 地理研究, 2018, 37(3): 480-494. |
[3] | 彭建, 赵会娟, 刘焱序, 吴健生.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17, 36(3): 407-419. |
[4] | 邓羽,司月芳. 西方创新地理研究评述[J]. 地理研究, 2016, 35(11): 2041-2052. |
[5] | 郑景云,吴茂炜,郝志新,张学珍.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格局——观测与CESM控制试验模拟结果的对比[J]. 地理研究, 2016, 35(1): 14-24. |
[6] | 陈明星. 城市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科学问题[J]. 地理研究, 2015, 34(4): 614-630. |
[7] | 吴加伟,陈雯,袁丰. 新时期产业区理论视角重构及相关实证研究进展[J]. 地理研究, 2015, 34(3): 487-503. |
[8] | 杜德斌, 段德忠, 刘承良, 马亚华. 1990年以来中国地理学之地缘政治学研究进展[J]. 地理研究, 2015, 34(2): 199-212. |
[9] | 董隽, 臧淑英, 郭红, 倪超.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期产业用地变化图谱[J]. 地理研究, 2015, 34(10): 1911-1919. |
[10] | 李国胜, 廖和平. 年代际尺度海岸演化机制与动力—统计建模方法[J]. 地理研究, 2013, 32(9): 1613-1622. |
[11] | 李双成, 张才玉, 刘金龙, 朱文博, 马程, 王珏.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进展及地理学研究议题[J]. 地理研究, 2013, 32(8): 1379-1390. |
[12] | 田明. 中国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城市间横向迁移规律[J]. 地理研究, 2013, 32(8): 1486-1496. |
[13] | 陈百明, 张凤荣.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发展态势与重点领域[J]. 地理研究, 2011, 30(1): 1-9. |
[14] | 郑景云, 邵雪梅, 郝志新, 葛全胜. 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J]. 地理研究, 2010, 29(9): 1561-1570. |
[15] | 查良松,陈晓红,吉中会,赵萍,彭洋,王莹莹. 1970~2008年安徽省气温时空格局变化[J]. 地理研究, 2010, 29(4): 640-6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