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 2006, Vol. 25 ›› Issue (3): 388-396.doi: 10.11821/yj2006030003
何剑锋1, 庄大方2
收稿日期:
2005-09-05
修回日期:
2005-02-07
出版日期:
2006-06-15
发布日期:
2006-06-15
作者简介:
何剑锋(1967-),女,湖南永州人,助理研究员。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研究生。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57)
HE Jian-feng1, ZHUANG Da-fang2
Received:
2005-09-05
Revised:
2005-02-07
Online:
2006-06-15
Published:
2006-06-15
摘要:
利用多期遥感影像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近15年来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地区城镇化的空间格局与其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8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之间以农业景观为主的农田、林地显著减少,城镇迅速扩张,呈集中化趋势。前后五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构成比例不同,后期城市扩展的速度明显减慢。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引起了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其扩展方式直接影响到局地气候及区域空气质量。
何剑锋, 庄大方.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时空动态格局及其环境效应[J]. 地理研究, 2006, 25(3): 388-396.
HE Jian-feng, ZHUANG Da-fang.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dynamic change patter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regional eco-environment[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6, 25(3): 388-396.
|
[1] | 胡守庚,童陆亿,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潜力及其评价的理论框架[J]. 地理研究, 2019, 38(6): 1367-1377. |
[2] | 甄江红,王亚丰,田圆圆,何孙鹏,王金礼. 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5): 1080-1091. |
[3] | 刘涛,史秋洁,王雨,杨宇. 中国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时空格局及形成机制[J]. 地理研究, 2018, 37(8): 1609-1623. |
[4] | 杨勇,邓祥征,李志慧,吴锋,李小云. 2000-2015年华北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17, 36(11): 2171-2183. |
[5] | 赵丹阳,佟连军,仇方道,郭付友. 松花江流域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J]. 地理研究, 2017, 36(1): 74-84. |
[6] | 杨俊,张永恒,葛全胜,李雪铭. 基于GA-MCE算法的不规则邻域CA土地利用模拟[J]. 地理研究, 2016, 35(7): 1288-1300. |
[7] | 周汝佳,张永战,何华春.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盐城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价[J]. 地理研究, 2016, 35(6): 1017-1029. |
[8] | 李美芳,欧金沛,黎夏.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2009-2013年甲型H1N1流感的时空分析[J]. 地理研究, 2016, 35(11): 2139-2152. |
[9] | 王慧敏,曾永年. 青海高原东部土地利用的低碳优化模拟——以海东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5, 34(7): 1270-1284. |
[10] | 许璟, 安裕伦, 胡锋, 马良瑞. 基于植被覆盖与生产力视角的亚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研究——以黔中部分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5, 34(4): 644-654. |
[11] | 刘永强, 廖柳文, 龙花楼, 秦建新. 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效应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15, 34(4): 691-700. |
[12] | 李伟芳, 俞腾, 李加林, 陈鹏程, 陈阳. 海岸带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以杭州湾南岸为例[J]. 地理研究, 2015, 34(4): 701-710. |
[13] | 王祺, 蒙吉军, 毛熙彦. 基于邻域相关的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与景观格局变化[J]. 地理研究, 2014, 33(6): 1073-1084. |
[14] | 李卫江, 温家洪, 吴燕娟. 基于PGIS的社区洪涝灾害概率风险评估——以福建省泰宁县城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4, 33(1): 31-42. |
[15] | 崔佳, 臧淑英. 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J]. 地理研究, 2013, 32(5): 848-8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