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 2006, Vol. 25 ›› Issue (3): 421-429.doi: 10.11821/yj2006030007
姚华荣1,2, 杨志峰1, 崔保山1
收稿日期:
2005-06-18
修回日期:
2005-11-24
出版日期:
2006-06-15
发布日期:
2006-06-15
作者简介:
姚华荣(1969-),女,陕西临潼人,博士,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 区域环境、自然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E-mail:yaohr69@163.com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3CB415104)
YAO Hua-rong1,2, YANG Zhi-feng1, CUI Bao-shan1
Received:
2005-06-18
Revised:
2005-11-24
Online:
2006-06-15
Published:
2006-06-15
摘要:
利用ArcView3.2和ARC/INF08.1软件,通过图层叠加、统计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提取西南纵向岭谷区澜沧江流域云南段的不同类型和强度的土壤侵蚀与地形坡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土壤类型和分布、大雨日数以及河流、道路两侧的缓冲区等的相应数据,计算出土壤侵蚀综合度。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坡度等级中,15°25°坡度上的土壤侵蚀最强,其次为8°15°坡地和4°8°坡地;>25°坡地上则较小;不同用地类型的土壤侵蚀程度不同,总体上,旱耕坡地的土壤侵蚀较草地严重,而草地又较林地严重;在各种土壤类型中,黄壤和石灰土的土壤侵蚀最为突出,其次为红壤、黄棕壤和南方水稻土等;河流两侧和道路两侧的土壤侵蚀都较整个流域要严重,而河流两侧又略重于道路两侧;当多年平均大雨日数小于20日时,土壤侵蚀程度基本上随大雨日数的增加而增加;当大雨日数大于20日时,土壤侵蚀程度反而较小,原因在于前期大雨冲刷侵蚀,带走了地表的疏松物质。研究结果可为有针对性地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和水库淤积提供依据。
姚华荣, 杨志峰, 崔保山. GIS支持下的澜沧江流域云南段土壤侵蚀空间分析[J]. 地理研究, 2006, 25(3): 421-429.
YAO Hua-rong, YANG Zhi-feng, CUI Bao-shan. Spatial analysis on soil erosion of Lancang River Watershed in Yunnan Province under the support of GI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6, 25(3): 421-429.
|
[1] | 胡志丁, 王丰龙, 安宁, 王雨, 宋涛, 彭飞, 何光强, 马腾, 秦奇, 熊琛然. 洋能否为中用?西方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发展的借鉴与反思[J]. 地理研究, 2020, 39(2): 217-231. |
[2] | 蒙吉军, 王祺, 李枫, 郭力仁. 基于空间差异的黑河中游土地多功能利用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 38(2): 369-382. |
[3] | 师满江, 颉耀文, 曹琦. 干旱区绿洲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演变及机制分析[J]. 地理研究, 2016, 35(4): 692-702. |
[4] | 文玉钊, 陆玉麒, 刘玮辰, 马颖忆, 钟业喜. 江西省交通区位演变与区域发展效应[J]. 地理研究, 2016, 35(3): 572-589. |
[5] | 张延伟, 裴颖, 葛全胜. 基于BDI决策的居住空间宜居性分析——以大连沙河口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6, 35(12): 2227-2237. |
[6] | 陈晨, 郑江华, 刘永强, 许仲林. 近20年中国阿尔泰山区冰川湖泊对区域气候变化响应的时空特征[J]. 地理研究, 2015, 34(2): 270-284. |
[7] | 郑文升, 蒋华雄, 艾红如, 罗静, 王晓芳. 中国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区域差异[J]. 地理研究, 2015, 34(11): 2049-2060. |
[8] | 王娇, 程维明, 祁生林, 周成虎, 张文杰, 仝迟鸣. 基于USLE和GIS的水土流失敏感性空间分析——以河北太行山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4, 33(4): 614-624. |
[9] | 葛淼, 薛然尹, 何进伟, 胡燕宇. 中国男性儿童呼气高峰流量参考值地理分布[J]. 地理研究, 2014, 33(3): 451-466. |
[10] | 王蕾, 张树文, 姚允龙. 绿地景观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以长春市建成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4, 33(11): 2095-2104. |
[11] | 陈刚强, 李映辉, 胡湘菊. 基于空间集聚的中国入境旅游区域经济效应分析[J]. 地理研究, 2014, 33(1): 167-178. |
[12] | 王法辉, 王冠雄, 李小娟. 广西壮语地名分布与演化的GIS分析[J]. 地理研究, 2013, 32(3): 487-496. |
[13] |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董雯, 李莉. 天山北坡城镇化进程中的水土资源效益及其时空分异[J]. 地理研究, 2012, 31(7): 1185-1198. |
[14] | 吴绍洪, 潘韬, 曹杰, 何大明, 肖子牛. 西南纵向岭谷地形对季风的“通道—阻隔”作用[J]. 地理研究, 2012, 31(1): 1-13. |
[15] | 张景秋,贾磊,孟斌. 北京城市办公活动空间集聚区研究[J]. 地理研究, 2010, 29(4): 675-6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