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怀满,林玉锁,韩凤祥,等.土壤-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 杨惠芬,李明元,沈文.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标准手册.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121~126.
[3] 朱广伟,陈英旭,田光明.污水污泥土地投放重金属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生态学杂志,2003,22(4):49~54.
[4] 陈同斌,李艳霞,金燕,等.城市污泥复合肥的肥效及其对小麦重金属吸收的影响.生态学报,2002,22(5):644~649.
[5] 陈同斌,宋波,郑袁明,等.北京市蔬菜和菜地土壤砷含量及其健康风险分析.地理学报,2006,61(3):297~310.
[6] 陈同斌,宋波,郑袁明,等.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镍含量及其健康风险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6,21(3):39~52.
[7] 宋波,陈同斌,黄泽春,等.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铬含量及其健康风险分析.环境科学学报,2006,26.待刊
[8] 宋波,陈同斌,郑袁明,等.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镉含量及其健康风险分析.环境科学学报,2006,26.待刊
[9] 郑袁明,宋波,陈同斌,等.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锌的积累及其污染风险.自然资源学报,2006,21(1):64~72.
[10] 郑袁明,陈同斌,郑国砥,等.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铬和镍的积累.资源科学,2005,27(6):162~166.
[11] 郑袁明,陈同斌,陈煌,等.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铅的积累.地理学报,2005,60(5):791~797.
[12] 郑袁明,罗金发,陈同斌,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镉积累的影响.地理研究,2005,24(4):542~548.
[13] 郑袁明,陈同斌,郑国砥,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铜积累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690~696.
[14] 陈同斌,郑袁明,陈煌,等.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砷含量特征.地理研究,2005,24(2):229~235.
[15] 杨军,郑袁明,陈同斌,等.中水灌溉下土壤中重金属的垂直迁移及其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地理研究,2006,25(3):449~456.
[16] 杨军,陈同斌,郑袁明,等.北京市凉凤灌区小麦重金属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健康风险分析———兼论土壤重金属有效性测定指标的可靠性.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2):1661~1668.
[17] 杨军,郑袁明,陈同斌,等.北京市凉凤灌区土壤重金属的积累及其变化趋势.环境科学学报,2005,25(9):1175~1181.
[18] 陈煌,郑袁明,陈同斌.面向应用的土壤重金属信息系统(SHMIS)-以北京市为例.地理研究,2003,22(3):272~280.
[19] 胡克林,张凤荣,吕贻忠,等.北京市大兴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环境科学学报,2004,24(3):463~468.
[20] 王学军,席爽.北京东郊污灌土重金属含量的克立格插值及重金属污染评价.中国环境科学,1997,17(3):225~228.
[21]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72,173.
[22] EPA.Acid Digestion of Sediment s Sludge and Soils.U SEPA 3050B.http://www.epa.gov/SW2846/pdf s/3050b.pdf.1996.1~12.
[23] Zhang C S,Zhang S.A robust2symmet ric mean:a new way of mean calculation for environmental data.GeoJour2nal,1995,40(1/2):209~212.
[24] 陈同斌,郑袁明,陈煌,等.北京市土壤重金属含量背景值的系统研究.环境科学,2004,24(1):117~122.
[25] 国家环境保护局.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95).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
[26] 汪洪,刘新保,褚天铎,等.锌肥对作物产量、子粒锌及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后效.土壤肥料,2003,(1):3~6,9.
[27] 高明,车福才,魏朝富,等.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0,6(1):11~17.
[28] 郭观林,周启星.中国东北北部黑土重金属污染趋势分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21(3):386~392.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中锌限量卫生标准(GB 131062.991).北京:中国国家标准出版社,1991.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18406.12200..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2001.
[31] EPA.Toxicological Review of Zinc and Compounds(Cas No.744026626)In:Support of Summary Information ont he Integrated Risk Information System(IRIS)1 http://www.epa.gov/iris/toxreviews/04262t r.pdf.2005.
[32] 辛素贤.国内锌营养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公共卫生,1998,14(12):755~756.
[33] 刘铮.中国土壤微量元素.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77~203.
[34] 陈同斌,黄启飞,高定,等.中国城市污泥的重金属含量及其变化趋势.环境科学学报,2003,23(5):561~569.
[35] 刘铮.我国土壤中锌含量的分布规律.中国农业科学,1994,27(1):30~37.
[36] 刘红霞,张会民,王定勋,等.氮、锌配施对夏玉米的增产效应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5):538~541.
[37] 王旗,李文杰,朱明君,等.学龄前儿童发锌、发钙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9,20(5):325~326.
[38] 葛晓立,曾太文.影响北京房山地区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地球化学因素.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29(1):78~81.
[39] 林晓明,田伟,郭燕梅,等.北京山区学龄儿童机体锌状况及血清锌水平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4):227~229.
[40] 张完白,王彤文,李赛君,等.700例儿童发中锌钙镁铁铜的测定结果及统计分析.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7,4(11):2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