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auer C O. T he morph ol ogy of lands cap e. Uni versit y of Cal iforni a Pu blicat ion in Geog raphy,1925,(2):19~54.
[2] Whit t lesey D S. Sequent occupan cy. Annals of t he As sociat ion of Am erican Geographers,1929,(19):162~165.
[3] 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0,19(1):70~79.
[4] 赵荣.论文化景观的判识及其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6):723~726.
[5] 角媛梅,程国栋,肖笃宁.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地理研究,2002,21(6):733~741.
[6] 黄成林.徽州文化景观初步研究1地理研究,2000,19(3):257~263
[7] 方淑波,肖笃宁,迟守乾.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的文化景观设计浅议.以兰州市为例.世界地理研究,2003,(3):59~66.
[8] 肖笃宁,高峻,等.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地球科学进展,2001,(12):813~820.
[9] 李团胜.景观生态学中的文化研究.生态学杂志,1997,(2):78~80.
[10] 王仰麟.渭南地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自然资源学报,1995,10(4):372~379.
[11]
[法]皮尔曼.人文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66~73.
[12]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3] 陆林,凌善金,等.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机理.地理研究,2004,23(5):686~694.
[14] 卢松,陆林,等.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初探.地理研究,2005,24(7):581~590.
[15] 江金波,司徒尚纪.梅州市名城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研究.热带地理,2002,(4):335~340.
[16] 刘丽川.深圳客家宗族派衍与传统村落拓展.以龙岗坑梓黄氏为例.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101~107.
[17] 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82~185.
[18] 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地理研究,1998,17(1):31~38.
[19] 于希贤.复兴中国传统地理的硕果.评5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6.地理科学进展,1998,17(2):97~98.
[20] Kevin L ynch. T he Image of Th e City. M as sachuset t s:Th e Mas sachus et t s In st itu te T echnology Press,1960. 1~13.
[21] 凯文.林奇.城市印象.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11.
[22] A.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43
[23] 鲁西奇.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0问题.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81~86.
[24] B.C.热库林.历史地理学.对象与方法.韩光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90.
[25] 蓝勇.对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思考.学术研究,2002,(1):87~90.
[26]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序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1~3.
[27] 李旭旦.人文地理学.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223~224.
[28] 王恩涌,等.文化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18.
[29] 刘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1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1~8.
[30] 冯天瑜.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展开.江汉论坛,2002,(1):5~6.
[31] 周振鹤1中国历史上自然区域、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域相互关系管窥1历史地理(第十九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8.
[32] 陶伟.中国/世界遗产0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7.
[33] 张成渝.真实性0和/完整性0是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见:徐嵩龄,张晓明,章建刚主编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5.
[34]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46.
[35] 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保护制度的建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81~88.
[36] 汪昱仁,刘惠国.农村旅游地审美环境营造之探讨.(台湾)真理观光学报,2003,(1):23~38.
[37] 刘沛林,申秀英.中国古村落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其未来策略.(台湾)真理观光学报,2004,(2):37~58.
[38] Willis K G,Benson J F. Recreat ional valu es of forest s. Forest ry,1999,62(2):93~109.
[39] L oomi s J B,Wal sh R G. R ecreat ion Econ om ic Decisions:Comparing Benefit s and Cost s(2nd). Vent ure Publi sh-ing Inc.,1997.
[40] 徐中民,等.额济纳旗生态系统恢复的总经济价值评估.地理学报,2002,57(1):107~116.
[41] 李秀清,李宏松.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古迹的价值评估(一).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2):132~138.
[42]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发展与应用.地球科学进展,2003,18(3):444~463.
[43] 许抄军.历史文化名城的游憩价值评估.以湘西凤凰古城为例.经济地理,2005,(1):68~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