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董晓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评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3~49.
[2] 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0~56.
[3] 尹卫国.用可持续旅游保护世界遗产.中国经济周刊,2004,(30):38.
[4] 徐嵩龄.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62.
[5] 廖国强,何明,袁国友.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3.
[6] 张晓,钱薏红.自然文化遗产对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旅游学刊,2006,21(2):13~20.
[7] 李双杰.“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国际会议述评.旅游学刊,2002,17(1):77~79.
[8] 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等.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关系研究———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资源科学,2006,28(4):138~144.
[9] 李文华.关于自然保护区的几个问题.自然资源,1980,(1):91~96.
[10] 李文华.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思想形成与发展.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98,5(3):4.
[11] 陈克林.《拉姆萨尔公约》———《湿地公约》介绍.生物多样性,1995,3(2):119~121.
[12] 张成渝.中国地质遗产概念的确定.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2):249~257.
[13] 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1资源科学,2006,28(4):206~208.
[14] 王玉丰.揭开昨日工业的面纱———工业遗址的保存与再造.高雄:国立科学工艺博物馆,1993. 18.
[15] 李文华,赖世登,等主编.中国农林复合经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6] Li Wenhua1 Agro2Ecological Farming System in China1 The Part henon Publishing,2001.
[17] 李文华主编.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8] 李文华,闵庆文,张壬午.生态农业的技术与模式.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9] Massimiliano Mazzanti. Cult ural heritage as multi1dimensional,multi1value and multi2att ribute econo mic good:to2ward a new f ramework for econo mic analysis and valuation.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0,31:529~558.
[20] Ana Bedate,L uis César Herrero,Jo séángel Sanz. Econo mic valuation of t he cult ural heritage:application to fourcase st udies in Spain.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4,(5):101~111.
[21] 陶伟.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城市规划汇刊,2002,(3):54~56.
[22] Kozlowski J,Vass2Bowen N1Buffering external t hreat s to heritage conservation a planner’s perspective1 Landscapeand Urban Planning,1997,37:245~267.
[23] 陈述彭,黄翀.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1地理研究,2005,24(4):489~498.
[24] 谢凝高.关于风景区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旅游学刊,2002,17(6):8~9.
[25] 刘振礼.世界遗产保护若干问题思辨.旅游学刊,2005,20(6):26~29.
[26] 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旅游学刊,2002,17(5):1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