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永战,李大奎.海岸带—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海洋通报,1997,16(3):69~80. [2] 陈吉余.中国河口海岸研究回顾与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1):1~5. [3] 沈焕庭,朱建荣.论我国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海洋通报,1999,18(6):11~17. [4] 王铮,等.海岸线轮廓演化的解析研究.地理研究,#1994,.3(4):.05~.... [5] 朱起茂.三角洲岸线变迁中的河流纵剖面实验.地理研究,1986,5(2):1~11. [6] 张忍顺,等.江苏海岸侵蚀过程及趋势.地理研究,2002,21(4):469~478. [7] 符文侠.下辽河平原和辽东半岛海岸带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地理研究,1988,7(2):73~80. [8] 曹沛奎,等.浙南淤泥质海岸冲淤变化和泥沙运动.地理研究,1984,3(3):54~63. [9] 李国胜,等.大河三角洲河口海岸演化机理模型研究:(1)模式理论与进展.地理研究,2003,22(1):21~29. [10] 陈国强,王颖1海岸带综合管理的若干问题1海洋通报,2003,22(3):39~44. [11] 洪华生,丁原红,洪丽玉,等.我国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对策.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1):89~94. [12] 陆惠文,杨裕利.烟台市海岸带遥感研究.测绘信息与工程,1995,(4):39~41. [13] 杜云艳,杨晓梅,王敬贵1中国海岸带及近海多源数据空间组合和运行的基础研究1海洋学报,2003,25(5):38~57. [14] 黄金良,洪华生,张珞平,等.地理信息技术在海岸带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台湾海峡,2003,22(1):79~84. [15] 杨晓梅,杜云艳,陈秀法.中国海岸带高分辨率遥感系统技术基础研究.海洋学报,2003,25(6):61~68. [16] 韩春瑞,谭启新,姜玉池,等.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6,16(2):75~84. [17] 王庆,王圣洁.晚更新世以来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地区的构造抬升速率.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8,18(3):71~77. [18] 杨景春,李有利.地貌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2.4~2.7,.5.~.52. [19] 赵济,李容全,杨运恒,等.胶东半岛沿海全新世环境演变.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52~53. [20] 王庆.全新世中期以来山东半岛东北岸相对海面变化与海积地貌发育.地理研究,1999,18(2):122~129. [21] 蔡爱智.刁龙嘴海岸的发育.海洋与湖沼,1980,11(3):204~210. [22] 庄振业,鞠连军,冯秀丽,等.山东莱州三山岛—刁龙嘴地区砂坝潟湖沉积与演化.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4,14(4):43~52. [23] 庄振业,刘冬雁,杨鸣,等.莱州湾沿岸平原海水入侵灾害的发展进程.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9,29(1):141~147. [24] 庄振业,陈卫东,许卫东.山东半岛若干平直砂岸近期强烈蚀退及其后果.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89,19(1):90~98. [25] 李凤林.渤海沿岸现代海蚀机制及危害与对策.中国地质,1990,(6):19~21. [26] 王庆,杨华,仲少云,等.山东莱州浅滩的沉积动态与地貌演变1地理学报,2003,58(5):749~756. [27] 李从先,王平,范代读,等.布容法则及其在中国海岸上的应用.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20(1):87~91. [28] 庄克琳,李广雪.基岩海岸侵蚀数值研究进展.海洋地质动态,1999,204(11):1~2. [29] 包四林,虞志英,刘苍字,等.砂质海岸侵蚀演化模型研究.海洋工程,2003,21(3):94~99. [30] 庄克琳,庄振业,李广雪.海岸侵蚀的解释模型.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8,18(2):97~102. [31] 薛禹群,吴吉春,谢春红,等.莱州湾沿岸海水入侵与咸水入侵研究.科学通报,1997,42(22):2360~2368. [32] 张祖陆,彭利民.莱州湾东南沿岸海(咸)水入侵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中国环境科学,1998,18(2):121~125. [33] 丁玲,李碧英,张树深.海岸带海水入侵的研究进展.海洋通报,2004,23(2):82~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