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陶奎元,等.雁荡山自然景观的科学价值.火山地质与矿产,1995,20(2):87~93.
[2] 袁霜凌,吴其付.中国名山风景区的政治理念.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4):80~83.
[3] 张敬梅.司马承祯与道教名山.中国道教,2004,(6):56~57.
[4] 张晓虹,张伟然.太白山信仰与关中气候———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考察.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19(3):197~205.
[5] 吕学斌,蒋祖云.试论雁荡山的旅游美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旅游学刊,1997,(5):52~54.
[6]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24.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十,杂家类三.
[7] (唐)魏征.隋书.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8] 宋峰.雁荡山传统景观建筑及其遗址调查.雁荡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0-2020年)基础资料汇编.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1999.
[9] (清)韩则愈.雁山杂记.清康熙三十四年新安张氏霞举堂刻本.
[10] (清)李登云修.乐清县志.卷.4.清光绪二十七年.
[11]
[美]Wal msley D J,Lewis G J.行为地理学导论.王兴中,等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12] (清)曾唯辑,胡永在点校.广雁荡山志.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0.
[13] 周维权.中国名山风景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14] 杨舞西.雁荡山史话.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8.
[15] 邓辉,等.从徐霞客游记研究三百多年来茈碧湖的演变.地理研究,1995,14(1):36~43.
[16] 陆林,等.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地理研究,2004,23(5):687~6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