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yons T P. Inter-provincial disparities in China: output and consumption, 1952~1987.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1,39(3):471~506.[2] Tsui K Y.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 1952-1985.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1,15(1):1~21.[3] Fujita M, Hu D P.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1994: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1,35(1):3~37.[4] 夏永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原因的分析.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11):57~61.[5] 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经济研究,1994,(12):24~30.[6] 刘卫东.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历史过程分析(1952~1995).经济地理,1997,17(2):29~32.[7]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8] 魏后凯.中国乡镇企业发展与区域差异.中国农村经济,1997,(5):56~60.[9]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经济研究,1998,(6):3~10.[10]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地理学报,2001,56(2):136~145.[11] 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经济研究,2001,(6):70~77.[12] 吴殿廷.试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南北差异.地理研究,2001,20(2):238~246.[13] 刘慧.我国农村发展地域差异及类型划分.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4):71~75.[14]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地理研究,2003,22(3):261~271.[15] 刘卫东,陆大道.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14):35~39.[16] 徐建华,鲁凤,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地理研究,2005,24(1):57~68.[17] 彭朝晖,杨开忠.区域经济差异演化的一个空间均衡模型.当代经济科学,2006,28(1):81~86.[18] 刘慧.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地理研究,2006,25(4):710~718.[19] 李秀彬.地区发展均衡性的可视化测度.地理科学,1999,19(3):254~257.[20] 陆大道,刘卫东.区域发展地学基础综合研究的意义、进展与任务. 地球科学进展,2003,18(1):12~21.[21] 陆大道,刘卫东.论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的地学基础.地理科学,2000,(6):487~493.[22] 陆大道,蔡运龙.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地球科学进展, 2001,16(4):467~472.[23] 郭志刚主编.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4] 杨勤业,吴绍洪,郑度.自然地域系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地理研究,2002,21(4):407~417.[25] 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纲要.地理集刊,1989b,(21):10~201.[26] Zheng D. A study on the eco-geographic regional system of China. In: FAO FRA2000 Global Ecological Zoning Workshop.Cambridge, UK, July 28-30,1999.12.[27] 杨勤业,郑度,吴绍洪.中国的生态地域系统研究.自然科学进展,2002,12(3):287~291.[28] 廖顺宝,孙九林.基于GIS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地理学报,2003,58(1):25~33.[29] 岳天祥,刘纪远,王英安,等. 中国人口密度数字模拟.地理学报,2003,58(1):17~24.[30] 杨小唤,江东,王乃斌. 人口数据空间化的处理方法.地理学报,2002,57(增刊):70~75.[31] 王黎明,王英,文辉.面向对象的区域规划空间信息时空数据模型.地理科学进展,2004,23(3):1~8.[32] 张镱锂,张玮,摆万奇,等.青藏高原统计数据分析——人口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05,24(1):11~20.[33] 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