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景可,陈永宗.黄河中游侵蚀速率初步研究.地理研究,1986,5(2):1~10.[2] 陆中臣,袁宝印.流域地貌系统.大连:人民出版社,1991.243~266.[3] 秦大河主编.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中国西部环境特征及其演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4~25.[4] 张信宝,文安邦,张云奇,等.川中丘陵区小流域自然侵蚀速率的初步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6,(1).1~5.[5] 唐克丽,等,中国水土保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7.[6] 中国大百科水利卷编委会.水土保持分支条目.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394~399.[7] 陈永宗,景可,蔡强国.黄土高原现代侵蚀与治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2.[8] 景可,王万忠,郑粉莉.中国土壤侵蚀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6.[9] J.D.A艾夫期,张荣祖.山地地貌学进展与山地治理.山地研究, 1987,5(1):2~13.[10] 《中国海南岛大农业建设与生态平稳论文集》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南岛大农业与生态平稳论文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15~119.[11] 郑粉莉,等.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与环境演变.生态学报,1995,15(3):251~259.[12] Browning G M,Parish J G.A meobad for determining the use and limitations of rotations and conservation practices in the control of erosion in Iowa.Agron. ,1947,39(4):147~154.[13] 景可,陈永宗,李风新.黄河泥沙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0~11.[14] 杨怀仁.长江中下游环境变迁与地生态系统.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49~61.[15] 卞鸿翔,等.洞庭湖的变迁.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1993.1~136.[16] 周凤琴.云梦泽与荆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湖泊科学,1994,(1):22~32.[17] 张晓阳,等.全新世以来洞庭湖的演变.湖泊科学,1994,(1):13~21.[18] 朱海红,等.鄱阳湖——水文·生物·沉积,湿地开发整治.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1~349.[19] 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86~151.[20] 《杨怀仁论文选集》编辑组.环境变迁研究.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49~61.[21] 向安东.长江泥沙输移比特性分析.水文,1993(6):8~13.[22] 景可.长江上游泥沙输移比初探.泥沙研究,2002(1):53~59.[23] 四川森林编辑委员会.四川森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235~245.[24] 张洪江,等.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土壤流失时空分布特性.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4):368~3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