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乔力,李茂民,高连营."大旅游"概念与21 世纪旅游业的发展.山东社会科学,2000,(5):40~43.[2] 侯晓丽,董锁成,贾若祥.旅游规划整合——对"大旅游"内涵的再认识.旅游学刊,2005,(4):43~50.[3] 张多中."大旅游"理念下的深圳旅游发展探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21(5):17~21.[4] 李翠林.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生态旅游.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3,11(1):9~21.[5] 熊清华,田里,林铃,等,论旅游、大旅游及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云南社会科学,1996,(4):9~15.[6] 吴伟,郁广健.大旅游理念下的陕西旅游资源整合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6,(4):104~105.[7] 赵荣,李宝祥.论大旅游与西安市旅游业再发展.经济地理,1999,19(4):99~103.[8] 黄耀丽,李凡,等.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体系初探.地理研究,2006,25(4):730~740.[9] 布尔(Bull, A.).旅游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0.[10] 陶汉军.对我国旅游业经济效益和作用的初步评述.中国旅游,1995,(2):24~32.[11] 陶汉军,林南枝.旅游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8.[1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课题组.中国旅游就业目标与战略措施研究.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1~3.[13] 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中国西部旅游投资规划.2005.[14] 郭伟,张丽峰,汲学俭.中国省际旅游经济效益的聚类分析.技术经济,2003,(2):60~61.[15] 欧阳正宇.旅游业的发展对西北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6):66~69.[16] 田俊迁.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青海民族研究,2005,16(4):98~101.[17] 刘强,毕华, 张洪溢.海南发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1):76~80.[18] 吴必虎,李咪咪,等,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地理研究,2002,21(5):617~626.[19] 魏小安.发展休闲产业论纲.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5):107~114.[20] 马惠娣.大旅游视野中的休闲产业.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9~44.[21] 钟勉,刘家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10):194~107.[22] 沈中印.论大旅游视野下的产业互动与整合.商场现代化,2005,(12):183~184.[23] Peter E. Murphy.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In: William F. Theobald.(ed.).Global Tourism: the Next Decade. New York: Butterworth-Heinemann Ltd. , 1994.[24] Colin Hunter, Howard Green.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A Sustainable Relationship.London &New York: Rutledge, 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