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国华,马生明,喻劲松,等.土壤剖面元素分布及其地质、环境意义.地质与勘探,2002,38(6):70~75.[2] 郦逸根,董岩翔,郑洁,等.浙江富硒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四纪研究,2005,25(3):323~330.[3] 刘秀明,王世杰,冯志刚,等.石灰土物质来源的判别——以黔北、黔中几个剖面为例.土壤,2004,36(1):30~36.[4] 唐诵六.南京地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概率分布.见:刘卓澄.环境中若干元素的自然背景值及其研究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9~15.[5] 唐将,李勇,邓富银,等.三峡库区土壤营养元素分布特征研究.土壤学报,2005,42(3):473~478.[6] 唐将,李勇,付绍红,等.三峡库区不同地貌区土壤元素分布特征.山地学报,2005,23(2):136~143.[7] 周俊,查世新.安徽省土壤微量元素状况与地质背景的关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24(1):59~64.[8] 席冬梅,邓卫东,毛华明,等.云南省主要地质背景区钴、铁和硒在岩石—土壤—饲料中的分布与转移规律研究.土壤学报,2005,42(4):660~665.[9] 张辉.地带性人群砷中毒的环境背景因素及其研究现状.地质论评,2000,46(4):443~448.[10] 候少范.中国低硒带人群硒营养状态的变化趋势与成因分析.地理研究,2000,19(2):134~140.[11] 李永华.大巴山生态系统中硒、氟分布规律及健康效应.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2002.[12] 吴代赦,郑宝山,王爱民.贵州省燃煤型氟中毒地区的氟源新认识.中国地方病杂志,2004,23(2):135~137.[13] 孙玉壮.黔西煤中氟与"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地球化学研究.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5,24(4):350~356.[14] 李明琴,廖丽萍.贵州地氟病与碘缺乏病环境中氟和碘的研究.环境科学研究,2001,14(6):44~46.[15] 李伯灵,余江,王军义,等.潮阳市地氟病与氟源关系的探讨.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24(3):44~46.[16] 陈文,宋国利,藏淑英.松嫩平原地氟病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与防治.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21(5):94~96.[17] 黎华均,张代兵.重庆市巫山县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流行特征的变化.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5,26(9):683.[18] 鄢明才,迟清华.中国东部地壳与岩石的化学组成.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223~229.[19] 李家熙,吴功建,黄怀曾,等.区域地球化学及其农业和健康效应.见:中国地质科学院生物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心.地球化学环境——农业与健康.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1~13.[20] 李家熙,吴功建,黄怀曾,等.区域地球化学与农业和健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7~93.[21] 王云,魏复盛.土壤环境元素化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28.[22] 唐将,李勇,邓富银,等.三峡库区土壤中硒、碘、氟分布特征与规律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4):491~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