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3] 唐剑武,叶文虎.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及其定量化初步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8,18(3):709~716.[4] 崔凤军.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实证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8,13(1):58~62.[5] 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02,21(2):180~188.[6] 左其亭.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 王西琴,等.天津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分析.地理研究,2005,24(6):834~842.[8] 方创琳."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地理研究,2005,24(5):822~824.[9] 惠泱河,蒋晓辉,黄强,等.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研究.水土保持通报,2001,21(1):30~34.[10] 贾振邦,赵智杰,李继超,等.本溪市水环境承载力及指标体系.环境保护学,1995,21(3):11~16.[11] 中国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彭静,廖文根.对水环境研究的认识及展望.中国水科院学报,2004,2(4):271~275.[13] 姚敏,黄燕君.模糊系统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20(5):35~40.[14] 陈守煜.系统模糊决策理论与应用.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87~98.[15] 陈守煜.复杂水资源系统优化模糊识别理论与应用.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126~138.[16] 霍斯特·西伯特.环境经济学.蒋敏元 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7] 彭静,廖文根,等.水环境可持续承载评价方法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2005.[18] 关伟.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示范.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结题报告,2006.[19] 魏东岚,关伟.大连城市用水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4):480~484.[20] 胡和平,张宁.基于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方法的海河水生态环境变迁研究.海河水利,2004,(4):1~4.[21] 赵南元.认识科学与广义进化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3~26.[22] 陈守煜.工程水文水资源系统模糊集分析理论与实践.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3~18.[23] 聂相田,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及应用.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105~114.[24] 彭静,廖文根.水环境承载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水资源保护,2006,22(6):14~17.[25] 郭怀成,戴永立,王丹,等.城市水资源政策实施效果的定量化评估.地理研究,2004,23(6):745~752.[26] 王西琴,李芬.天津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地理研究,2005,24(6):834~842.[27] 张道军.复杂水环境资源系统智能管理、预测和决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28] 郭怀成,王金凤,等.城市水系功能治理方法及应用.地理研究,2006,25(4):596~605.[29] 张新营,等.吉林省生态经济区竞争力评价.地理研究,2005,24(6):975~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