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金星.节约型社会提出的现实背景、理论前提及其法律内涵.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19(5):41~43.[2] 叶蔚,于忠军,汤建泉.浅谈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煤炭经济研究,2005,(9):8~9.[3] 张光辉,费宇红,聂振龙,等. 海河平原东部地区地面沉降机理与趋势.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13~17.[4] 张光辉,费宇红,陈宗宇,等.海河流域平原深层地下水补给特征及其可利用性.地质评论,2002,48(6):651~658.[5] 贾金生,刘昌明.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及其对不同开采量响应的计算──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地理学报,2002,57(2):201~209.[6] 张宗祜,沈照理,薛禹群,等.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36~48.[7] 盖美,耿雅冬,张鑫.海河流域地下水生态水位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1):119~124.[8] 张长春,邵景力,李慈君,等.华北平原地下水生态环境水位研究.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33(3):323~330.[9] 刘昌明.发挥南水北调的生态效益修复华北平原地下水.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1(1):17~19.[10] 裴源生,王建华,罗琳.南水北调对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生态学报,2004,24(10):2115~2123.[11] 王浩,秦大庸,王建华,等.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82~183.[12] 郑宝运.防治机井涌砂浅议.地下水,2006,28(4):72~73.[13] 徐化淼.潜水泵无泵管安装试验研究.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90,(6):34~36.[14] 王金平,王玉真.井灌区不同灌溉方式的耗能分析.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S1:10~11.[15] 刘柱国.喷灌能源消耗对比分析.节水灌溉,2000,(1):15~17.[16] 李庆朝,张重阳.井灌工程优化规划方法的研究.灌溉排水,1998,17(1):51 ~55.[17] 李凤鸣,何成.宁阳引汶回灌补给工程效益分析.地下水,2004,26(3):208~209.[18] 万亮婷,刘愿英,史康立,等.地下水人工回灌经济效益分析浅析.中国农学通报,2006,22(9):479~482.[19] 倪红珍,白玉慧,张惠.人工补给地下水源工程的效益计算.水利水电快报,2000,21(23):14~17.[20] 王大纯,张人权,史毅红,等.水文地质学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22~23.[21] 许月卿.土地利用对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以河北平原为例.地理研究,2005,24(2):222~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