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建新,芦苇.历史上的亚欧大陆桥.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117~153.
[2] 齐德利,肖星,陈致均.甘肃丹霞地貌旅游形象建设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47~51.
[3] 黄进.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热带地理,1982,3(2):107~134.
[4] 彭华.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地理科学, 2000,20(9):203~210.
[5] 齐德利,于蓉,张忍顺,等.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及其区域景观异质性分析.地理学报,2004,60(1):41~52.
[6] 李永春.丹霞地貌与佛教文化遗存的关系初探.经济地理,1999,19(增):54~57.
[7] 张忍顺,齐德利.丹霞地貌与巨佛摩崖造像.经济地理,2003(增):175~188.
[8] 袁国映.库车千佛洞的环境及其保护.新疆环境保护,2000,22(1):54~56.
[9] 黄进.新疆天山丹霞地貌初步考察.经济地理,1998,18(增):68~74.
[10] 霍旭初,艾买提·苏皮.龟兹石窟及其壁画内容与风格.新疆艺术,2000,(3):5~16.
[11] 尚衍斌.西域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6~48.
[12] 石玉成,付长华,王兰民.石窟围岩地震变形破坏机制的数值模拟分析.岩土力学,2006,27(4):543~548.
[13] 王旭东,张明泉,张虎元,等.敦煌莫高窟洞窟围岩的工程特性.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6):756~761.
[14] 姚增,周仲华,丁梧秀.敦煌石窟群围岩波动力学参数特征研究.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4,5(4):25~32.
[15] 陈述彭,黄翀.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地理研究,2005,24(4):489~498.
[16] 胡世雄,吴正.敦煌鸣沙山金字塔沙丘的形成模式研究.地理研究,1997,16(1):60~67.
[17] 周学军.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山地学报,2003,21(2):180~186.
[18] 齐德利,陈致均.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甘肃社会科学,2003(4):152~156.
[19] 陈致均.董晓峰.甘肃武威地区的几处丹霞地貌.经济地理,2002,22(增):84~86.
[20] 黄可光,朱艳.甘肃丹霞地貌的特征及发育条件.经济地理,1999,19(增):29~36.
[21] 黄可光,张勃.甘肃丹霞地貌的特征及其旅游开发.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0(4):57~61.
[22] 张在明,秦建明,等.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的地质及考古调查.西北地质,1994,15(1):31~35.
[23] 钟巍,王立国,李偲.塔里木盆地南缘沉积物磁化率、δ13C与粒度及其气候环境意义.地理研究,2005,24(1):98~104.
[24] 张明.榆林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景观格局与演化研究.地理研究,2000,19(1):30~36.
[25] 吴焯.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289.
[26] 李最雄.丝绸之路石窟的岩石特征及加固.敦煌研究,2002,(4):73~83.
[27] 张成渝.洛阳龙门石窟水的赋存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6):829~834.
[28] 秦中,张捷,彭学艺,等.四川乐山大佛风化的初步探讨.地理研究,2005,24(6):928~934.
[29] 罗浩,陈敬堂,钟国平.丹霞地貌与岩溶地貌旅游景观之比较研究.热带地理,2006,26(1):12~17.
[30] 马在平,黄继忠,张洪. 云冈石窟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化学风化及相关文物病害研究.中国岩溶,2005,24(1):71~76.
[31] 朱诚,彭华,李世成,等.安徽齐云山丹霞地貌成因.地理学报,2005,60(3):445~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