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纪远,刘明亮,庄大方,等.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中国科学,2002,32(12):1031~1040.
[2] 张晓平.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地理研究,2002,21(5):656.
[3] 李晓文,等.上海及周边主要城镇城市用地扩展空间特征及其比较.地理研究,2003,22(6):769.
[4] 吴启焰,崔功豪.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城市规划,1999,3(2):35.
[5]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地理学报,2000,55(4):407~408.
[6] 章文波,方修琦,张兰生.利用遥感影像划分城乡过渡带方法的研究.遥感学报,1999,3(3):199~202.
[7] 罗海江.二十世纪上半叶北京和天津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对比研究.人文地理,2000,15(4):34~37.
[8] 杨山.发达地区城乡聚落形态的信息提取与分形研究——以无锡市为例.地理学报,2000,55(6):671~678.
[9] 陆海英,杨山,张婷,等.基于遥感的城乡结合部地域范围界定研究——以无锡市为例.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2):98~02.
[10] Zong Yueguang,Tang Yanbing.The corridor effect of metropolitan spatial extension and optimization of landscape structure:The case of Beijing.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1999,9(4):319~325.
[11] Jacek Malczewski.GIS-based land-use suitability analysis:A critical overview.Progress in Planning,2004,62:3~65.
[12] Collins M G, Steiner F R, Rushman M J.Land-use suitability analysis in the United States: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promising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28 (5):611~621.
[13] 于学文.应用航空遥感技术对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趋势的分析,城市规划,1986,2:9~14.
[14] 严国芬.对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分析,城市规划,1988,(1):39~41.
[15] 陈百明.试论中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力研究.资源科学,1997,2:31~36.
[16]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7] 薛凤旋,杨春.外资:发展中国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例研究.地理学报,1997,52(3):193~206.
[18] 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地理学报,1998,53(3):470~477.
[19] 顾朝林.北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07~312.
[20] 顾朝林,徐海贤.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地理科学,1999,19(4):320~331.
[21] 周一星,孟延春.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2] 摆万奇,赵士洞.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资源科学,2001, 23(3):39~41.
[23] 鲁奇,战金艳,任国柱.北京近百年城市用地变化与相关社会人文因素简论.地理研究,2001,20(6):688~696.
[24] 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地理研究,2001,20(6):645~652.
[25] 李江,郭庆胜.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及空间扩展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4):77~80.
[26] UNEP-EAPAP Land Cover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Vol.1-A.Overall methodologica1 framework and summary. Bankok UNEP-EAPAP.1995.
[27] Mark Deakin,et al.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Framework and assessment methods.Jounal of Environment Assessment Policy and Management,2002,4(2):171~197.
[28] 刘伟,陈浮.GM(1.1)模型在南京市人均居住面积预测和关联分析中的应用.城市问题,1999,1(1):55.
[29] 何春阳,等.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与机制研究.地理学报,2002,57(3):363~371.
[30] 李刚,等.南京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2,l(2):23~26.
[31] 谭永忠,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中国软科学,2003,(3):139~143.
[32] 田成诗.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及评价初探.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18(3):27~29.
[33] 陈世权,等.模糊预测.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4.
[34]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5] 崔功豪,武进.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地理学报,1990,45(4):399~411.
[36] 马晓河,兰海涛.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农业发展政策研究——国际经验与中国的选择.农业经济问题,1999,(8):15~16.
[37]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组,中国社会科学农村发展研究所(郭庆,黄守宏,李岩东执笔).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及其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上).中国农村经济,1990,(5):8.
[38]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年鉴.重庆:重庆年鉴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