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炳中,赵其国,杨浩.江苏省耕地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数理探讨.土壤学报,2003,(9):665~671.
[2] 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29~333.
[3] 摆万奇,赵士洞.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资源科学,2001,23(3):39~41.
[4] 杨桂山.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121~127.
[5] 李劲峰,李蓉蓉,杜桐生.江汉平原四湖地区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变化分析.资源科学.2002,24(1):39~44.
[6] 许月卿,李秀彬.河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资源科学,2001,23(5):28~32.
[7] 刘明亮,庄大方,胡文岩.基于地貌和空间分异特征的中国近期耕地变化分析.资源科学,2001,23(5):11~16.
[8] 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我国耕地面积重心及耕地生态背景质量的动态变化.自然资源学报,1998,13(1):92~95.
[9] 张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的统计分析.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81~384.
[10] 蒲淳.中国粮食生产易损性的灰色关联分析.资源科学,1999,21(2):77~78.
[11] 马祖琦,尹怀庭.陕西省粮食单产影响因子分析及粮食灾损评估.经济地理,2001,21(6):731~735.
[12] 周峰,周颖.江苏省锡山市耕地数量、质量变化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1,15(4):7~10.
[13] Huang N E, Shen Z, Long S R, et al.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the Hilbert spectrum for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series analysis .Proc R Soc Lond A, 1998, 454:899~995.
[14] Huang N E, Shen Z, Long S R. A new view of nonlinear water waves: The Hilbert spectrum. 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1999, 31:417~457.
[15] 林振山,汪曙光.近四百年北半球气温变化的分析: EMD方法的应用.热带气象学报,2004,20(2):90~96.
[16] 熊学军,郭炳火,胡莜敏,等.EMD方法和HILBERT谱分析法的应用与探讨.黄渤海海洋,2002, 20(2),12~21.
[17] 邓拥军,王伟,钱成春,等.EMD方法及Hilbert变换中边界问题的处理.科学通报,2001,46(3):257~263.
[18] 刘会玉,林振山,等.基于EMD的我国粮食生产波动多尺度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745~751.
[19] 邵晓梅,杨勤业,张洪业.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及区动力研究.地理研究,2001,20(3):298~306.
[20] 吴群,郭贯成.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3):95~99.
[21] 陈百明,周小平.中国近期耕地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资源科学,2004,(5):38~45
[22] 吴群,郭贯成,万丽平.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资源科学,2006,(4):45~50.
|